新浪体育讯 文/Steve Tignor(美国《网球》杂志主编)
年轻的时候,我试着采用发球上网,我真的这么做过,但无奈我是一个底线型选手,那里才是我的场地。观看罗德拉与劳模的比赛让我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好发球与上网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法国人显然是少数的几个人之一。他的网前截击和网前手感俱佳,正反拍的运用都很出色,这也让他能够覆盖大片的球场范围。对他而言,不存在上不上网的选择问题,只要冲到网前他就能获得机会。
对于底线型选手而言则是另外一番滋味,他们会被告知要综合运用多项技术。有些选手有可能用半西方式握拍和双手反拍,要让他们上网有些不太可取,对他们来说停留在底线或许更为明智。发生在我身上的问题是我喜欢发球上网,但是很难在这种战术下得分,这会让我感觉是在冒险,还不如停留在底线。在网前,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回击来球,很多时候只能依靠本能的反应,这会让人异常兴奋。站在网前你会感觉整个场地都是你的,前场、后场以及你的头顶,甚至是你的脚下。你都不需要在胸口高度击球,因为通过微小的调整就可以找到舒服的击球点。
埃文斯曾报道过比约-博格当年在日内瓦比赛时采用发球上网的战况。瑞典人按照他惯用的节奏拿下了首盘,但随后他调整了战术,从后场来到网前,这让他的对手很轻松的拿下了第二盘。无奈,博格在第三盘中还是回到了原来节奏,这跟我年轻时参加比赛的情形一样。我们会在比赛中尝试发球上网改变节奏,但是往往效果不佳。最后比赛结束后获胜的对手则洋洋得意的说到:“很高兴你决定发球上网,你应该将之保持下去。”
作为旁观者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发球上网并没有比底线相持来的具有娱乐性。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就有人抱怨说大力发球下的比赛进行的太快。但是后来当博格、伦德尔和维兰德等统治时期出现时又有人抱怨每一分太长了。所以,现在看到罗德拉能够在底线打法占据统治的时期打出这种网球真的非常有趣。
罗德拉的发球好坏并不是关键所在,当然对于底线型选手同样如此,关键还要看发完球后的下一步的连接,球员会不会来到网前展开下一分的争夺。从现在网坛的情形来看,很多大炮型选手在发球后的衔接上做的并不连贯。这点罗德拉显然做得更好,他在击球时的角度打得更开,网前的反应速度也很快,一旦来到网前,你就会看到他回球的角度往往要比一般选手更多变,他也是巡回赛上反手截击最好的选手之一,这让他在网前收放自如。而他的截击姿势也是非常优雅,让你感觉一气呵成,动作利索。
如果大家都是发球上网型选手,那么我会写一篇称赞底线型选手的报道,不管我是不是有这个就会。当上个世纪60年代充斥着发球上网时,人们也希望能够有不同打法的来活跃网坛,而底线型选手可以有效地利用整个场地的宽度正是满足了这种需要。贝克尔就是这样的选手,费德勒也可以,前提是他的正手保持水准。穆雷如果在精神状态上有所改变也可以达到。不过,本周的巴黎,这位超过30岁的法国人用行动告诉我们网球世界还有不同的选择。
(Jan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