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辽宁日报:“发球上网”已成往事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9月16日15:28  辽宁日报

 

    美网结束,本年度四大满贯曲终人散。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虽然比赛回合越来越多,观众却越来越看不到发球上网的精彩表演了。作为一项技术指标,虽然还存在数据统计表上,但也几乎只剩下纸面上的意义了

    从主旋律沦为即兴曲

    现在的选手中,真正能经常使用发球上

    网技术的真是少之又少,本来费德勒刚开始的时候也算一个典型的发球上网选手,当费德勒2005年逐渐在温网放弃发球上网之时,这项技术愈发式微。等到2007年亨曼退役时,有人发出了这样哀悼式的感叹:发球上网已死。

    纳芙拉蒂诺娃是女子选手中发球上网的绝唱,仅仅在1983年和1984年,发球上网就给她带来了6个大满贯冠军和7个双打冠军。对于她漫长的职业生涯而言,发球上网是节省体力,延长运动生命的最好途径。

    而今天底线选手的球速和穿越能力,已经使得发球上网充满了悲剧色彩。无论男、女选手中,很少有这种战术,上网是球场上的即兴曲,不是主旋律。现在的网球比赛中,发球上网更多成了选手底线战术的辅助手段,成了选手在局面不利的情况下用上网做最后一搏。本来是一种光明正大的王者打法,现在却被当成有些鬼鬼祟祟的偷袭手段。这项最具传统性和观赏性的网球技术,如今沦为了过时的武器。

    草地赛季不复存在

    发球上网确实因草地而生,主要是由于球落在草地上会产生难以预测和不易控制的不规则弹跳,人们想出的对策就是尽量不让网球落在本方场地,而把麻烦更多地留给对手,于是发球上网应运而生并蔚然成风。

    但从近十年来ATP赛程的调整来看,硬地赛事越来越多,草地赛事越来越少。翻看2009年的赛事日历,全年65个比赛当中,只有区区7个草场赛事,除去温网,其他6个都是中小型赛事。虽然温网大满贯的地位不变,但实际上所谓的“草地赛季”已经不存在了,充其量只是“欧洲红土”到“北美硬地”的短暂过渡期。

    今年费德勒和罗迪克的温网决赛,双方的上网次数寥寥可数,但观众似乎对此已经习惯了。从2003年首次称雄到今年的六冠王,费德勒以逐年减少上网次数的方式取得了在温网的统治权,成为新一代“草地之王”。费德勒今年在法网和温网连续夺冠,但从比赛内容看,他在法网和温网的打法没有本质区别。

    新技术带来破坏性

    其实在上一代“草地之王”桑普拉斯看来,“纯粹的发球上网选手”早就没有了,包括他自己也不是,他认为自己是偏向于上网的全场型选手。桑天王对“纯粹的发球上网”的定义是:坚决上网,不论第一发球还是第二发球,也不论是在草地、硬地还是泥地。现在听起来,这样的打法简直就像是在自杀。

    发球上网的生存环境被压缩不是必然的,这里面,球拍的制造工艺起了很大的作用,女金刚纳芙拉蒂诺娃的话也许可以很简明扼要地概括球拍变化给球员打法带来的影响,她说:“球拍材质的改进,给底线抽球带来的帮助要远远大于给截击带来的益处。 ”越来越快和越来越转,是球拍改良对球速所带来的直接后果,而这两点变化,对发球上网都是破坏性甚至是毁灭性的。

    于是大部分球员出于安全的考虑,选择在发球之后留在底线。还是纳芙拉蒂诺娃的话:“高科技球拍真是了不得,现在随便一个选手都能在底线2米开外打出上旋强烈、过网急坠的穿越球,这在我那个年代真是难以想象。 ”

    女金刚没说出的潜台词就是:一个技艺精湛、富有创造力、勇于上网的截击大师,很可能打不过一个龟缩在底线、只知左右奔突的二流球员,这都是新式球拍的“功劳”。

    发球上网难以春暖花开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未来三五年内一定会出现一批发球上网型球员,论据是:“如今这一代球员,已经将底线攻防带上了几乎无法超越的高度,而新一代球员要想和他们抗衡,就必须使用不同于他们的新方式。 ”

    道理上是说得通的,但发球上网能够再次“春暖花开”吗?在力量当道的当今网坛,看起来都是那么可遇不可求。

□本报记者/黄 岩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09年美国网球公开赛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