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 朱本强
有一天还会搞俱乐部
联系上朱本强时,他正代表武汉理工大学在上海参加高校比赛。全运会历来是老将复出的高峰期。朱本强的复出,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湖北网球的后继无人。
退役这三年,朱本强最大的动静就是成立了一家“朱本强网球学校”。2007年5月24日,朱本强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出了“招生通知”,很快就有十几个孩子慕名而来。以自己的名字办俱乐部,朱本强坚持了近一年,“队员们的学费一个月6500元,家长们都急于要成绩,但网球没那么快!”事后总结经验,朱本强认为,“要搞俱乐部只有两条路,光凭自己一个人是不行的,要么与高校合办,我最近就在跟理工大联系,要么就是和企业合作。”朱本强说,现在湖北虽然也有金福盛、海狼、江滩等网球俱乐部,“但基本是业余性质的,没有运营、没有专业教练,也没有出去打比赛”。
目前,中国最成功的网球俱乐部是上海巴士双钱俱乐部,柏衍、周弈妙等人都在那里打球。“上海巴士是国营公司,他们搞俱乐部,人力、物力和场地都好办,经常送柏衍他们出国比赛。”朱本强说,“打完全运会后,我总有一天还是会搞俱乐部的,我觉得,这是未来网球发展的趋势。”
学院派 王凯军
院校是未来发展之路
作为武汉体院的网球专家,王凯军前阵子一直在和省网球管理中心谈合作:“主要是在联合培养运动员方面,体院有高校资源,有场地、有师资力量,球员打不出来的话还可以读书。”
谈及院校网球的发展,王凯军认为:“院校目前还只是教育、普及网球,但未来竞技网球院校化肯定是发展趋势。”他以武汉体院的体操训练学校为例:“杨威、程菲就是从体院走出来的。”对于湖北网球出现的短暂低谷,王凯军认为很正常,一方面确实有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一个教练精力有限,只能抓最好的那几个队员;另一方面也有经济上的原因,让不少优秀人才分流到外地。“我相信,过不了几个周期,湖北网球很快就会复苏的。”
对湖北网球的信心,是基于网球在荆楚大地的群众基础。2004年,武汉市的网球人口接近20万人。“到今天,这个数字可能要翻五成。”目前在武汉体院,网球是最火的专业,“专选网球的学生已有千人之多,就连常年打球的教职工都超过了400人,体院新老校区共有46片球场,可经常还是订不到。”在王凯军看来,网球院校化、俱乐部化在国外几十年来都是成功的,“我希望中国也能早日让网球进入学校。”
对话湖北网管中心主任
人才储备不乐观
网球一直是湖北体育的优势项目,不过对于湖北网球的现状,省网管中心主任李理仁却难言轻松,他说,目前湖北网球后备人才的储备并不乐观。
晨报:湖北网球的现状怎么样?
李理仁:不太好。男队朱本强、女队李娜,比下一梯队的年轻队员年龄几乎都大了十岁,可见我们后继乏人啊。特别是在20岁和22岁这两个年龄段出现了断层。
晨报:是什么原因造成湖北网球人才的断档?
李理仁:前些年后备人才培养不科学、不规范。荆州、宜昌、京山都有基地,但缺乏统筹,基层教练员素质也不高,不少都是改行的。一些有手艺的教练都“重教轻体”,出去教人打球一个月能挣万把块,可在基层带小队员能挣多少?
晨报:现在有什么办法改变这种局面吗?
李理仁:我们最近也在系统内搞调研,让大家以“湖北网球后备人才建设”为题,想想怎么办。我个人的观点是,应该拿起原来搞过的“三级训练网”,就是地市一级负责输送苗子,专业队再一层一层培训。现在的情况是,基层的业校所有事都在抓,选人、训练,结果又练不好,再送到省里来,又得重新教。
晨报:下一步湖北网球有什么动作?
李理仁:2006年亚运会,2007年城运会,2008年奥运会,我们省网管中心一年一个任务,明年又是全运会年,我们计划让队伍今年冬训时,到美国去拉练一段时间。
晨报:湖北网球什么时候会有下一个朱本强、下一个李娜?
李理仁:网球发展除了专业化这条路以外,我们也在尝试与一些院校、企业合作。目前看来,湖北网球的各级梯队都比较正常,我相信湖北网球很快会复苏。(记者 曾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