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弹指一挥间。转眼间,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已经走过5个春秋。
2006年,为更好地打造成为与中国公开赛、上海大师杯赛并称的中国三大网球赛事之一。组委会经过考虑,将赛场从芳村易址天河体育中心,并投资100多万元,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建成了2000座位的网球中心场,创造了“广州速度”。特别是用颜色划分区域,实现了门票颜色与区域颜色相对应的国际标准的做法,让WTA官员感到广网越办越好。
短短5年,成果显著,运动员也获益不少。从资格赛打入正选赛并获得首个广网女单冠军的李娜,国际网坛女单排名一度第16位,郑洁、彭帅、晏紫的世界排名也逐渐上升。经过广网的“洗礼”,萨芬娜、扬科维奇、兹沃娜列娃逐渐成为当今网坛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服务保障方面日趋专业。为让球员有一个安静休息的环境,从而集中精力投入比赛,组委会在球员的入住、饮食、保健、出行等方面都安排得十分周到。为让球员能按时进入赛场,组委会还保证了每半小时有一辆中巴穿梭于酒店至赛场之间;为照顾世界各国和地区运动员的口味,组委会还专门指定了与国际接轨的西餐厅。与此同时,还专门安排运动员购物、夜游珠江、观看马戏表演、中秋赏月等服务活动,各项活动都集“岭南特色”和“国际因素”于一身。
赛事颁奖体现人性化。从为获奖冠亚军颁发五羊纪念品到用陶瓷为运动员做瓷相留念,从颁发鲜花到颁发2010年亚运会吉祥物“乐羊羊”,处处体现了人性化。
WTA比赛监督汤娜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赛事的承办能够实现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人性化、社会化,这非常让人惊叹。”汤娜认为球迷得到了最大的享受。“球迷的热情很高涨,而且很具本土化,每次有中国金花的比赛,观众席上总是很热闹,当金花们有精彩表现时,球迷甚至齐声大喊加油,这些场景非常让人难忘。”
5年来,“摸着石头过河”的广网逐渐成功“靠岸”。从“一无所有”到“国际接轨”,从“半路出家”到“国际水准”,从“岭南特色”到“国际元素”,这些都是办大赛的宝贵经验。北京奥运会落幕后,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备受瞩目。广网出色的组织办赛经验更能促进广州人办亚运会的信心,也增强南粤人民办好亚运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