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大师杯注入灵魂 姜澜:网球文化契合上海城市气质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10:06 东方体育日报
本报记者 杜旻 1997年,IMG(国际管理集团)曾经举办过一次上海网球公开赛,那时候观众不足1000人;2007年,上海大师杯的观众已超10万人次。 1997年,根据《上海市网球运动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每周至少打一到两次网球的人口不到2万人;2007年,这一数据猛增到50万人以上。 1997年,上海的网球场只有200个不到;2007年,上海已经有超过2000个网球场,几乎每个新建的小区都会把网球场作为标准配置进行建设。 1.1997年,巴士集团买下了ATP巡回赛上海站的永久举办权,并在1998年成功推出了第一届喜力网球公开赛。“那时候我们不懂网球,但是让这么一个国际赛事退出上海,实在有些可惜,”时任巴士集团老总、现大师杯组委会副主任王力群回忆说,“在政府、体育局的支持下,在很多朋友的帮助下,我们提出了‘专业化’的口号,通过面向全世界招人,购买一项国际赛事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和资源。” 1998年,专门为经营这项赛事而成立的“新新体育”亏损了大约10万美金,单是付给张德培和伊万尼塞维奇的出场费,就接近200万美金。不过,1999年,喜力公开赛的第二年,就基本做到了收支平衡,2000年甚至有所盈利。 “刚开始做风险的确不小,记得亚洲网球协会负责人胡晓明先生还自掏腰包,设立了上海网球发展基金,借钱给我们办赛事,当然,通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就把钱都还上了。”王力群笑着说。接着,巴士集团又买下了WTA女子网球系列赛的举办权,就这样,从1998年到2004年间,新新体育共举办六届喜力公开赛、三届WTA赛事包括两届大众POLO公开赛和一届奇伟公开赛。 2.2002年,为了配合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考德国申办汉诺威世博会的经验,上海又一举拿下了ATP年终总决赛——大师杯的举办权。“办过2002年大师杯后,再回到喜力巡回赛,感觉就有些不同了,”新新体育的总经理孙雷介绍说,“所以接下来我们一直在和ATP联系,试图拿下一站永久性的大师系列赛,比如汉堡大师赛和印第安纳维尔斯大师赛,但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2005年,大师杯年终总决赛又回到上海,而且一签就是“3+2”的合同。但这些毕竟都是租借合同,而且要向ATP付一笔价格不菲的申办费和租金,上海一直没有放弃举办一站永久性的大师系列赛。“2007年恰逢ATP进行赛制改革,我们以放弃2009年大师杯优先举办权为代价,终于获得了从2009年起的永久性大师系列赛举办权,这是全球8站ATP大师系列赛的唯一一个亚洲站点。” 因为大师系列赛的积分等级达1000分,因此上海这项赛事也被称为“亚洲1000”,这是仅次于四大网球公开赛(积分等级为2000)的ATP最重要的赛事之一。届时,将有全球最顶尖的64位单打选手和32对双打选手来到上海参赛,赛事规模和总奖金将超过现在的大师杯,当然由于权利的不同,赛事的经营压力将有所减小,比如将获得全部的电视转播权和场地广告经营权,更不必每年向ATP交租金了。 3.为了追求一流的市场推广和高规格的服务,十年来新新体育经营的大小网球赛事只能做到基本收支平衡,现在还没有到赚钱的时候。不过姜澜认为,现阶段公司是否赚钱还要放在第二位,“我们的城市在赚钱,这是最重要的。” 根据去年大师杯结束后的一项市场评估报告,大师杯对上海经济的拉动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直接经济效益达到6-8个亿,对繁荣上海各个领域的市场作出了很大贡献。 不仅如此,大师杯更是擦亮城市橱窗、树立城市品牌的最好载体。2002年,上海发生了三件大事,APEC会议、申博成功和网球大师杯赛,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和搜索,在国际传媒对上海的报道上,大师杯的报道量竟是另外两件大事的总和。时任上海申博办公室副主任的周汉民在巴黎工作,不过他说天天都可以在巴黎看到“上海”,因为电视上天天都有大师杯的转播。“这就是体育国际赛事的魅力,体育明星的效应。”王力群说。 在姜澜看来,网球大师杯正是上海这座城市“软实力”的体现。“高楼大厦固然精彩,但是上海要得到国际上的认同,一个民族的‘软实力’同样重要,网球运动就提供了一个不同民族和文化在同一平台上对话的机会,全球关注,共同兴趣。我们出去招商引资,介绍投资环境,能够举办大师杯就可以让国际友人在文化上对你形成一种认同,这是用再多的钱、再多的话也买不到、说不来的。” 4. 这十年的国际网球赛事对网球运动在上海、在中国的普及也起到了惊人的作用。现在看大师杯,上海观众对网球规则的了解、对看网球比赛时的注意事项都已经非常“懂经”了,裁判一说“谢谢”,全场立刻安静下来,类似这样的现场气氛在几年前还是很难想象的。 “现在我国涌现出来的几朵金花,像李娜、彭帅,她们的第一场国际赛事都是在POLO公开赛、奇伟公开赛上进行的,这为她们日后迅速提高、积累国际大赛经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王力群坦言,中国的网球运动在世界上本来是比较落后的,但2004年能够出人意料地夺取奥运冠军,的确来之不易。李婷、孙甜甜从2000年起就连续参加了喜力公开赛的女子赛事,和大众POLO公开赛;在2006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夺取女双冠军的郑洁、晏紫也是从POLO公开赛上成长起来的。 2001年,为了促进中国自己的网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巴士集团还成立了一支网球职业俱乐部,每年投入几百万元培养青少年网球选手。在刚刚结束的城运会上,这支平均年龄16岁的团队获得了6金2银1铜的成绩。 “国际化的赛事,国际化的明星,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能否提供一流的市场推广,才是衡量一项大赛是否成功的标志。”王力群介绍,每年新新体育这个团队都要把大量精力放在市场的宣传和推广上,比如球童的选秀、服装的选秀、业余网球大师杯的举行、到各个大学开讲座普及网球知识、以及大量志愿者的招募。 “市场的繁荣,文化的传播,品牌的树立,都是要慢慢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姜澜说,这些年为了推广网球这项健康的、优雅的、文明的运动,新新体育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网球也是一种精神气质,比较符合上海目前这座城市的定位,年轻而有活力,受过良好教育,对事业有追求,能够反映上海市民的精神面貌。” 5. 上周五,大师杯小组赛最后一天,“这是我们有史以来第一次把星期五的门票全部卖光了,交出了一张最漂亮的票房成绩单。”孙雷在介绍大师杯上座率时,由衷地发出了一声感叹,“十年来,我们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孙雷提供了两个数据:一是2002年大师杯,票房收入只占总预算的20%左右,到了今年,票房收入已经上升到40%以上;二是网球观众从喜力公开赛的2万人次,增长到大师杯的10万人次,到了2009年大师系列赛,由于可以增加面向更多观众层次的场地票,预计观赛人数将超15万人次。 培养了一支经营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团队,是大师杯留给上海的更实际的财富。“买断喜力公开赛,是中国第一个把国际职业赛事引进来的商业模式,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比赛很多,但是完全由中国公司经营,有积分,有奖金,拥有产权,这是第一个,这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大进步。”王力群说,这支职业化的团队,拥有一批体育产业人才,为上海文化娱乐产业的国际化,做出了很好的实践。至今,喜力公开赛还在新新体育手上,只不过租到了孟买去比赛。 除了给观众提供更多的服务,给赞助商的回馈也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么多年来没有赞助商离开过我们,他们是一种投资行为,看重回报价值。以‘喜力’为例,记得第一年公开赛做完,喜力老总告诉我,根据一家中立的国际评估机构测算,喜力从比赛中获得的实际价值比投入价值高出了4倍多。”王力群说,每次比赛结束他们都会提供给赞助商一个专业评估报告,为赞助商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的体育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外成熟的体育产业就是我们的未来,现在中国最需要一个懂得体育营销的主体,培养一支真正有实力、专业化的团队,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业界的标杆。”姜澜说,这样的团队既要努力改变目前的自身财务压力,提高经营质量,更要永久打造上海自身职业赛事的品牌,推动城市精神文化的需求和象征,“简单概括就是两句话,营造吸引力,传播影响力。” 6.新构建的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就整合了网球大师杯、F1、摩托GP等赛事资源,“2002年大师杯的时候,上海的所有网球产品都卖光了,卖到断货,可见这个市场大有可为,”王力群希望上海的职业赛事也能打造“百年老店”,“最年轻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2005年刚刚度过了百岁生日,上海现在起步非常好,但更需要耐心。” 姜澜则用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关于赛场是否加顶棚的争论来表达“传统文化”的意义:“温网现在几乎每年都要碰到下雨问题,他们不是盖不起一个顶棚,但引起如此强大的争议就说明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惜,球迷赶到温布尔登连躲三天雨似乎也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为了满足2009年上海大师系列赛的需要,旗忠森林网球中心又要扩建了,虽然新建球场加上顶棚是必须的,但是温网的文化传统、以及传递出来的百年精神,却是上海最需要表达和追求的气质。 上海大师杯组委会秘书长姜澜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网球文化很契合上海这座城市气质。”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