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杂志2006年5月号:鹰眼:睁开的第三只眼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18:34 新浪体育 | |||||||||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新浪体育讯 鹰眼:睁开的第三只眼THE HAWK-EYE: THE THIRD EYE ON COURT 文/摩卡 1.
比赛已经进行了53分钟,透过现场观众的表情,你能够感觉到期间的枯燥与乏味。空气里弥漫着湿热的味道,而网球撞击地面的声音也越来越沉闷。 “OUT!”司线高声喊道,并且给出了出局的手势,19岁的詹美·杰克逊的表情有点错愕,她认为自己刚刚的回球压在了线上。杰克逊停了下来,想了想,然后朝着主裁艾莉森·朗说:“我想看看即时重放。” 主裁靠近话筒,说:“杰克逊小姐对刚才的判罚提出申诉。”这句话有如一道被镜子折射入眼的光芒,立刻刺破了中心球场里昏昏欲睡的气氛。观众们齐刷刷地把目光都投向了大屏幕:一组由电脑模拟的三维画面重新演示了杰克逊刚才那记正手回球的运动轨迹,大屏幕上的网球拖着一条彗星似的尾巴砸向边线--球落地后的痕迹显示正好落在了线外。 这是一组被写入历史的镜头。镜头里的人物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渐渐隐去。但是大屏幕上的三维画面和主裁宣布这一分属于另一位选手的片断却会被当作资料,完整地保存下来,如果裁判的两只眼睛已经无法应对越来越快的球速,那么由高科技打造的第三只眼终于在正式比赛中睁开了。 这一刻宛如是深夜的一点花火,不眩目,却足以在大的范围内引燃更多的讨论。正如媒体所言,“鹰眼”是纳斯达克100公开赛中的头号种子,它是绝对焦点,从迈阿密到伦敦,从采访间到球员休息室,从杂志报纸到互联网,几乎随处可见关于围绕着“鹰眼”展开的话题。说不定,这是又一次技术革命。 镜头再次转回到格兰登公园中央球场的这第一场比赛。杰克逊、她的对手、裁判以及观众又重新回到比赛,但他们对比赛的感受却因为鹰眼的精锐一瞥而发生改变。他们甚至无法跳回到鹰眼“睁开”之前,因为它就在那儿,静静地注视着网球赛场。而由它引发的涟漪,已经变成漩涡,将所有与这项运动有关的人都带入了水面之下。在那里将会展开一场盛大的辩驳。 2. 31岁的保罗·霍金斯看上去像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未完全脱离那种学院的味道。可是,媒体都喜欢把他成为“鹰眼之父”。 霍金斯自己也很喜欢这个称谓。他在纳斯达克100公开赛开赛前曾说过:“我觉得自己现在就像是个守候第一个孩子诞生的父亲。”这样的描绘兴许过于感性,却也很贴切,“鹰眼技术”究竟能够为这个世界带来些什么?在我们还无法断言未来的时候,霍金斯那种自豪、兴奋又夹杂着些许惴惴不安的心情,是能够被理解的。 1997年,霍金斯从英国达拉谟大学毕业,开始寻找创业机会。2000年他从网球比赛的争议球上得到启发,计划借助影像捕捉技术解决比赛中的类似问题。第二年,他着手开始准备工作。随后,经过约2年时间的反复实验,保罗·霍金斯终于完成这套系统的开发和测试。2003年初的澳洲网球公开赛上,当比赛现场的球员还在为一个球是否出界而喋喋不休的时候,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已经享受到了鹰眼即时重放系统带来的乐趣。 “鹰眼”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只是十分精密。这个系统由8个或者10个高速摄像头、四台电脑和大屏幕组成。首先,借助电脑的计算把比赛场地内的立体空间分隔成以毫米计算的测量单位;然后,利用高速摄像头从不同角度同时捕捉网球飞行轨迹的基本数据;再通过电脑计算,将这些数据生成三维图像;最后利用即时成像技术,由大屏幕清晰地呈现出网球的运动路线及落点。从数据采集到结果演示,这个过程所耗用的时间,不超过10秒钟。 新技术的开发自然也经历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由于大部分的网球比赛都是在室外场地上进行的,因为自然条件下的风速、温度都会影响计算机的测算结果。另外高速摄像头的设置也经过了反复的实验,才最后敲定。纳斯达克100公开赛中心球场里实际铺设的8个采集位置,也是经过6个到10个不同位置的计算才得到最终的安装方案。 面对由“鹰眼”引起的广泛讨论,霍金斯说:“鹰眼”存在的意义在于克服人类观察能力上存在的极限和盲区,帮助裁判做出精确公允的判断结果。这是他的初衷,也是他赋予鹰眼的责任。 希腊神话中,女神西弥斯用布遮蔽双眼来表示客观公正的评断。有人说,被架设在网球场上的鹰眼宛如睁开双眼的西弥斯--依靠电脑计算得出的结论不偏不倚,目的只在呈现事实。 3. “鹰眼”究竟意味着什么?不同立场的、扮演不同角色的人,自然有着不同的理解。 早在去年8月的时候,WTT的执行总监克罗斯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个团体是最先进的,当四大满贯都不知道何为鹰眼时,我们已经把它用于比赛了。”在克罗斯看来,要想在WTA与ATP组织的赛事之间,争取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们最需要的是观众的支持。然而他们不可能把现役球员中具有影响力的选手全都聚集到WTT的比赛中来。于是,麦肯罗、格拉芙以及库娃成了他们的王牌,让美国网坛“老中青三代”联袂是他们的王牌。“鹰眼”则成了他们的另外一张王牌。克罗斯还说“只要一想到约翰·麦肯罗看到鹰眼的紧张样子,我们都忍不住激动万分”,所以,“鹰眼”对于他和WTT来说,是一个噱头,一个能够把观众拉进入WTT比赛现场的噱头。 球员对“鹰眼”的理解则要比克罗斯更透彻。曾在60年代叱咤网坛的吉恩·斯考特说:“现在的球速已经超出双眼的判断能力。比如我的视力是20/20(注:视力20/20即站在2米的地方能够看清视力表上2.0水平的标识),但当我站在距离底线12英尺的司线位置时,大约有25%的球我无法正确判断其落点。有些时候,司线真的只能依靠经验来判断这一球是否有效。”1986年的温布顿冠军得主斯多盛赞这是一项“继网球变成黄色之后,最伟大的发明。”所以,“鹰眼”对于球员来说就是一种福音,一种能够帮助他们纠正那25%失误率的福音。 也许,网球评论员对“鹰眼”的理解才足够客观。著名的网球赛事评论员克里夫·卓斯戴尔认为如今的网球比赛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更加激烈,比赛双方势均力敌,哪怕一分,一次判罚都有可能会改变比赛的最终结果。“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这些需要重新判断的关键时刻给比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卓斯戴尔说。但是“鹰眼”的存在和使用是否真的能够避免类似状况的发生呢?《国际先驱论坛报》的专栏作家克利斯托夫·克莱瑞在其文章里的话语,会引发人们更加冷静的思考: “10秒钟就能换取公允的判断,这个时间甚至要比红土赛事中,主裁从裁判椅上走下来去检查地上的痕迹要快上许多。当然,红土场地也是唯一不需要‘鹰眼’关照的地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选手们普遍使用过申诉权利之后,对待“鹰眼”的热情或许会慢慢降低,因为他们惊讶地发现,鹰眼在更多的时候只能证明自己的失误。斯多的话有几分道理,当初把网球的颜色从白色变为黄色,对于观众和选手来说都是有利的改变。相比之下,制定“抢七”规则的意义却不一样,它对赛事本身的影响意义更为深远。即使重放看上去很简单,这种技术手段也能够帮助选手在一段时间内消除争议,但如果赛事管理者相信它的存在能够扩大网球的影响力,推动网球运动的发展,那也只不过是自欺欺人吧。其实鹰眼只不过是网球赛场上的一件装饰品。一直以来,网球运动都依靠听取运动选手的意见来不断修正自身的规则,以到达健康发展的目的。网球颜色的改变,“抢七”规则的制定都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这也是网球运动的传统。 正如克莱瑞所言,网球赛场终归不是好莱坞,我们需要的只是精确的判罚,如果,众多考验证明鹰眼能够代表客观与公正,那就让我们去迎接第三眼的审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