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目前这支国足,单纯肯定或者否定都不客观。比较客观的评价应该是:既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
与建队之初相比,这支球队虽然部分位置出现 了人员变化,但主力框架基本定型,打法特点也相对稳定。无论是发挥好的场次,还是发挥差的场次,打的都是以我为主的足球,球员在场上的发挥体现了教练员的战术意图,也发挥了自己的特点。当然,这一切也只针对于实力并不强大的球队。之所以说没有进步,是在打法风格明确之后,缺少细节上的完善,进攻打法没有质的突破,更缺少积极性的进攻意图,核心位置人选尚有争议。
国足的4231阵型在实战中偏于保守,进攻时没有发挥这一阵型应该具备的特质,所以有球和无球状态下的表现并不理想。从这支球队诞生之初,其4231的排阵便与在强队中所流行的4231相去甚远,而更倾向于451和4411。而4231之所以区别于这两种阵型,就是因为他具备四名攻击型球员,这四名球员间具备足够传切配合的多样,既能利用宽度实施边路进攻,也能够进行中路渗透。在无球状态下,这四名进攻球员一般是在前场实施压迫,而不是退守半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球队才能够对对手实施连续性压迫性进攻,而不是一味地靠反击偷袭。
事实上,只要队形保持紧凑,两名防守型中场加上四名后卫已经足够应付对手后场发动的反击,并不需要更多的进攻球员回到本方半场进行防守。但国足无论在对阵强队还是弱队时,全队屯守半场密集防守的场面和时间都不在少数,这当然会影响整体进攻质量,也不会形成对对手的连续压迫。如果你总是给对手更多的控球时间,也就意味着自己交出了比赛的主动权。在对阵乌拉圭队的比赛中,乌队大部分时间将中国队压在自己的防区,而他们却并不担心自己后场的空间被中国队的快速反击利用,原因就在于,他们掌握着比赛的主动权,他们可以轻易地利用在前场的有球进攻和无球状态下对对手的压迫限制中国队的传接球队质量,从而也有效地降低了自身防线的危险系数。
不管对阵强队,还是弱队,不管面对阵地战,还是运动战,适时适当地前场逼压都是应该的。而这种逼压在实战中应该体现出集体压上,统一逼抢,协同行动,而不是只依靠某些球员象征性地骚扰。以中国队与朝鲜队比赛的下半时为例,对方多数时间掌握着控球权,而且队形不断前压,中国队在进攻上失去了主动。原因并非是对手的传接球质量多高,配合多熟练,进攻多有攻击性,而在于他们敢于在无球状态下在中前场逼压中国队球员,破坏对方传接球的流畅性,降低传接球的成功率,从而让中国队没有组织起像样的进攻配合。
另一个问题依然是邓卓翔的作用。邓的位置在建队之初便已经固定,在东亚四强赛和对法国的友谊赛之后,他在球队中的作用更被强化。虽然国足曾经在这个位置试验过多人,比如郑智、邵佳一、蒿俊闵,甚至现在大家比较看好的陈涛,但都没能抢走邓的主力位置。这也足以看出邓卓翔在主教练心目中的地位。
但4231之所以现在为多数球队使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在中场增加了了一名潜在的攻击力,也可以说是一名前场的防守球员。在进攻状态,这名球员相对比较自由,没有专门球员对他进行盯防,从而让他能够更多地拿球组织。在无球状态下,他必须与队友一起在前场形成第一道防守屏障。再有就是他的活动区域大,尽可能在有球区域配合队友形成人数优势,从而利于打出流畅的传切。而对于这名球员比较错误的使用,一是单纯地把他当成第二前锋和影子杀手,只在前场活动和对前锋球员进行策应。二是相应于过去的十号球员,只负责拿球组织,而不进行防守。
事实上,在对邓卓翔的使用上,无论是在国家队还是在鲁能俱乐部,都存在一定的争议,而在对他的使用上比较成功的倒是过去裴恩才在武汉队时,邓打的位置更倾于向右路,而不是在中路或者左路,这样似乎更容易发挥他的特点。一是在边路活动能够更容易地让他获得拿球内切突破的空间,另外,他在前场实施逼压时肩负的防守责任相对较轻。
其实对于国足的评价,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过程仍旧缺少亮点。所谓的亮点就是我们是否具备持续性打压对手的能力,以及压迫式进攻的能力。
本报记者 孟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