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体育报:校园足球“重建”工程谁衔接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2月28日09:48  中国体育报

  2009年6月10日,在毛主席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57周年纪念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在北京回民中学拉开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帷幕,并成立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全国校园足球活动”正式启动。一年多以来,该项活动在全国44个布局城市广泛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10年12月27日,为了全面总结一年来校园足球活动的经验,规划下一步发展策略和方向,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共同在大连主办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座谈会”,会上,与会代表均表示,要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更好、更实地开展下去。为了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反响,给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营造更坚实的舆论支持,本期《足球大观》就我国校园足球、青少年足球发展展开讨论,并将在今后陆续刊登有关讨论文章。敬请读者关注,并积极参与。

  “重建”工程的链条

  如果把足球看做一种“产品”,那么其整个“生产”和“制作”过程就容易清晰起来。在中小学大力开展足球运动也会由于这种认识而具有更直接的意义。

  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中国足球的提高举步维艰,在于整个“生产制作”链条——“原材料”、“加工”、“设计”、“制造”、“产品提升”——在最初的环节上出现了重大缺失。我们只能在有限的,甚至是“陈旧”和不断“重复使用”的现有材料中拼凑着队伍,而这种捉襟见肘的状况竟然延续了多年,令人匪夷所思。

  “急功近利”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足球生产机制”,也就是这条生产线在最初的设计上就出现了问题。“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后来被呼吁成“足球要从爸爸和爷爷抓起”,很透彻地说明了问题的实质。

  国家斥巨资在中小学“恢复”开展足球运动是亡羊补牢。这种“恢复”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封冻”后,将是一个逐步的“解冻”过程。这种“解冻”包括重拾对足球的某种信心,在青少年中以一种规范的、有层次的教学和训练,使中国足球呈现出一种不同以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全新基础。

  而这一切的“修复”和“重建”工程,需要最基层的中小学来完成,任重道远不说,一些现实存在的困难已不容回避。如果说足球最初级的“入门”要在小学完成,最初级的“足球意识”要在中学奠定,那么,指导这些青少年“解读足球”的教师和教练就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生产环节”。

  我们有多少这样的师资?我们缺少多少这样的师资?我们今后会培养多少这样的师资?这样的师资会在多长时间里坚守在中小学足球教学的一线?

  困难是可以逐步解决的。但如果视而不见,不去解决,困难转瞬就会成为困境。困境一旦形成,我们就又回到起点。

  何 北

  “校园足球”谁来衔接

  如果把“校园足球”比作中国足球的“扩招”,那么六七年后,最多不超过十年,就会有“毕业生”陆续走向“社会”,而且人数会越来越多,届时他们将面临“就业”。

  或许有人觉得,“校园足球”推出仅一年多,此时谈论“就业”为时尚早。然而,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若没有长远规划,未来的发展难免遇到阻力。这就如同设计一个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每个步骤都要在其初始阶段考虑周详。从这个层面审视,在不远的将来,如何让“校园足球”的“毕业生”妥善“就业”,便显得十分紧迫。

  在计划体制时期,中国足球的后备力量多通过体校“中转”——中小学涌现出的足球苗子会被招入体校进行“初加工”;达到相应年龄后,逐级进入少年队、青年队、成年队再度“打磨”——这既是一个培养过程,也是一个淘汰过程。这一选材模式虽可保证一定数量后备力量的供给,但其“产量”基本是不变的,而且制造出的“精品”较为有限。

  中国足球实行职业化后,后备力量多依托青少年俱乐部培养,尽管一度呈现出“繁荣”之势,但当泡沫破灭之后,后备人才的总量急剧萎缩,以至于出现断档危机。于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也受到置疑。

  而今,“校园足球”方兴未艾,体教结合的模式再次形成,人们对此寄予厚望。在这一大背景下,解决好“毕业生”的出路问题尤为关键,因为这关乎中国足球未来的兴衰。

  当前,“校园足球”在全国44个重点布局城市的中小学蓬勃开展,参与足球运动的人数迅猛增加,各类比赛接二连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如此红火的氛围里,中国足球未来的一批球星脱颖而出只是时间问题,他们将成为改变中国足球落后面貌的生力军。

  普及的平台投入运转后,与“校园足球”衔接配套的提高平台又应如何搭建?用不了三五年,“毕业生”们就将走出校门。那时,他们将如何为中国足球贡献力量?目前,有关部门对此还没有明确的方案。

  “毕业”绝不应是“失业”。如果“扩招”的最终结果导致了这一局面,那么“校园足球”今后对于千千万万的青少年还有什么吸引力?还会有哪位家长愿意子女投身足球?

  就业的好坏决定着一项事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只有让现在的参与者和观望者看到事业的辉煌结果,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其中。

  “校园足球”已拥有了良好的开端,尽管在其开展的一年多时间里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其总体趋势依然是好的。播种、发芽、生长、施肥、灌溉之后,没有人不期待着那洒满金色的收获季节。这对于“校园足球”而言,至关重要。

  李 刚

  踏雪进校园——郑斌周燎的快乐足球之约

  12月24日上午,在飞扬的雪花中,全国校足办考察团一行来到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小学,对这里的校园足球情况进行考察。湖北绿茵足球俱乐部队员郑斌、周燎也一起走进校园,戴上红领巾,与同学们进行了快乐的足球之约。

  风卷着雨雪直往人脸上扑,但如此寒冷的天气仍挡不住孩子们开心的笑声和小球员们奔跑的脚步。在学校的足球场上,郑斌、周燎戴上红领巾与小球员们进行了10多分钟充满乐趣的比赛,小球员和家长、老师的热情让这场与足球偶像“零距离”的接触显得其乐融融。

  “加油!别让他们进球,跑起来!抢起来!”场下的同学们为球员们呐喊助威。郑斌、周燎分别带领着各自的小队友,只要得到了足球就快速发起进攻,快速带球过人,抓住机会射门。比赛一结束,热情的小球迷跑上球场团团围住他们俩,纷纷向这两位“偶像”索要签名。

  “孩子们的表现非常好,能参加这样的活动我觉得很有意义。因为足球真的给我带来了快乐,希望我的切身感受可以传达给这些校园的孩子们,参与到足球运动中。中国的足球要发展,普及推广非常重要,尤其是要‘从娃娃抓起’。不管将来他们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能够保持对足球的兴趣,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上足球这个体育项目,我们足球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郑斌有些感慨。

  看到这么多的孩子们喜欢踢足球,周燎很感动,“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踢出来的,看见他们就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喜欢上足球。”

  据了解,中山路小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体育求恒”的基本策略,倡导“快乐运动,每天坚持,健康一生”的教育理念。校园足球在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每个班级都建有足球队,周周都有比赛,班班组队参加。不仅让全校学生都有机会去了解和接触足球,也让有潜力的小球员施展着自己的才能。

  校长吴军说:“学校积极支持学生在日常学习之外多进行一些有益身心发育的活动,其中足球就是一项很好的运动。足球既有竞争性,同时又需要团体合作,这对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和意志品质培养大有好处。锻炼身体是基本,然后是平衡能力、协调性、灵敏的思维、快速的判断、坚韧的精神和团队的意识等。”

  对于目前武汉市的校园足球推广情况,市足协秘书长付翔则表示,武汉一直在积极推广校园足球,每年都会举办很多校园足球的对抗赛,也有很多像堤角小学、新合村小学、十二中等足球传统学校。近几年涌现出的邓卓翔、荣昊、曾诚、蒿俊闵等一批国脚,也都是在校园中感受到足球的魅力,从而走上足球之路的。

  邹丽

  东北路小学的苦恼

  很多人知道大连东北路小学,是因为它“中国足球黄埔军校”的称号——在这所不起眼的小学里,居然曾先后培养出了400多名足球国脚,董方卓、王大雷、马晓旭等人至今还活跃在各级国家队赛场上。但鲜为人知的是,东北路小学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难,如果不尽快理顺关系、解决问题,即便是作为“中国足球最后一块净土”的它,可能也无法将足球坚持到底。

  65岁的王国新已经在东北路小学干了几十年的足球教练,对于东北路小学开展足球的背景,王教练侃侃而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连几乎所有的足球比赛都在东北路小学旁边的人民体育场进行,那时,人民体育场几乎就是大连人的足球圣地,我们学校自然也就受到了影响,加之一些球员、足球爱好者很愿意来我们学校踢比赛,东北路小学的足球氛围就这样形成了。”

  “那时候,我们学校的场地条件还算好的,几年前学校操场硬化,将球场改成塑胶场地,我们也是大连市头几家,但随着近些年政府、社会、个人对教育投入的加大,我们的场地条件已经算落后了,现在大连很多学校都建起了人工草皮球场,但我们的孩子却还在硬地场上踢球。”王国新说,“在硬地上练球、踢球,对孩子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先不说造成职业病,就是一些特殊的动作,我们也不敢让孩子们做,这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训练质量。”

  王教练所言不虚,像马晓旭之前先后罹患双膝伤病,与小时候场地条件不佳有很大关系,这已经从马晓旭本人、国家队医疗团队、医院等多方面得到了证实。“我们不是不想搞好硬件条件,但实在是资金有限,加上后期养护等费用,作为学校,我们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东北路小学校长王作开对记者说。

  不单是场地,就连教练员的工资,现在也需要通过向学生收费勉力维持。王国新说:“现在学校有10名专职足球教练,由于不是老师,无法从财政获得拨款,我们只能每月向学生收100元训练费,支付给每名教练每月1000元的工资,可这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生活,但为了不增加学生家长的负担,我们的训练费十几年来一直没有涨过。”

  如果说场地、资金的困难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去筹措、去解决,一些政策上的不足就不是东北路小学层面能左右的了:“我们现在选材已经到了幼儿园,每年都会看幼儿园比赛,将有潜质的孩子选进我们学校,从我们小学毕业后,我们的足球苗子可以进入对口的初中,继续进行足球训练,高中阶段,孩子们又可以进入大连市第21中学、第48中学、第8中学等学校。”从操作上看,东北路孩子的足球之路走得无比顺畅,但实际上,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在大连还仅限于包括东北路小学在内的几家,并没有形成规模,或者说,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我们现在都是仗着教练个人和高中的私人关系让孩子以特招的身份进入高中的,但这个数量十分有限的,大部分踢球的孩子根本无法享受到进入重点高中继续踢球的待遇,足球生涯也就这样无疾而终了。”王国新说,“我们现在搞校园足球联赛,是从小学到初中,因而‘小升初’这块儿很多地方搞得不错,升学时都会有优惠政策,但由于缺少相应的高中联赛,很多高中并不愿意接纳足球特长人才,因为没有施展的平台。下一步校园足球联赛还是应该扩大覆盖面,将高中甚至大学联赛纳入进来。”

  当然,最不能让东北路小学接受的“苦恼”还是他们大连市“足球霸主”地位的被撼动。据了解,仅仅是今年的大连市校园足球区联赛,东北路小学就输了很多场,这与几年前东北路动辄十几比零、几十比零地“羞辱”对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校园足球活动启动以后,很多小学、中学都开展了足球运动,竞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是乐于看到这样的转变的,毕竟足球不是我们一家的事情,也不是大连自己的事情,只有当我们形成合力,中国足球的未来才有希望”。原来,还有个幸福的“苦恼”。

  本报记者 林剑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校园足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