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慈鑫
在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女子三人篮球比赛上,记者看到了一群身材较为矮小、皮肤黝黑的青少年女球员,她们是代表云南队参赛的昆明24中校队球员。与身材高大、技术娴熟的专业对手相比,这支队伍在场上无疑处于绝对下风。该队主教练介绍说,这样一支并不出色的“学生军”能跻身全国体育大会赛场,球队经历了外人想象不到的艰辛。
三人篮球是本届体育大会新设项目,因为三人篮球在我国是群众普及度较高的运动项目,青少年学生群体尤其喜爱这项运动。不过,本次大赛参赛主体大多不是普通学生,以专业队的青年队或二线队为主体参赛的居多,只有云南、安徽、内蒙古等少数几支代表队选派了真正的“学生军”。
赛场上,专业球员的身高和技术能力都是学生球员无法比拟的,到昨天女子比赛全部结束,排名靠前的清一色都是专业队。
尽管参赛目标低到“只希望能赢一场球”,但无论怎样,云南队能够参赛,在主教练陈卫东看来就已令人欣慰。
“在学校里搞运动队,真是太不容易了。”打开话匣子,陈卫东的忧虑之情溢于言表,陈卫东也是昆明24中音体美组组长兼校篮球队、田径队教练。
“昆明24中是篮球传统学校,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即使这样,学校篮球等体育活动的开展依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陈卫东表示,升学压力、教学质量对于学校而言是重中之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不断挤压。
“学校建有充足的体育活动场地,但闲置的时间很多。比如上午的前三节课肯定不会安排体育课,因为黄金时间要留给语数外等重要科目。第三节课以后,体育课却被密集安排,很多班级同时上体育课,导致场地明显不够用,很多体育活动难以开展。”
学习任务占据了学生的主要时间,校篮球队的学生只能挤时间参加训练,陈卫东说:“在相关主管部门规定非毕业班不得周末补课的政策出台之前,我们甚至连一个可以整天进行训练的日子都没有。”不过,对于那些喜欢运动的普通学生和学习压力更重的毕业班学生而言,运动的热情并不会因学业压力而减少。陈卫东经常看到,在晚上10点以后,还有学生在篮球场上打球。
让陈卫东郁闷的还有学校篮球队的师资力量薄弱:“我在校队教练岗位上已经干了20多年,这几年,我有意培养了两名年轻体育老师,希望他们可以成为校队教练的新生力量。不过,学校似乎并不支持,因为这两名体育教师最后都被学校安排了其他工作。”作为一所篮球传统学校,昆明24中篮球队至今只有陈卫东一名教练,培养年轻教练的计划落空,这让陈卫东不禁为校队的前景担忧。
陈卫东知道,学校篮球队、田径队的存在,与学校形象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篮球队、田径队的学生可以借助体育特长生的身份以较低的高考分数进入大学,从而为提高学校升学率作贡献。这看起来似乎与创办校队的初衷偏离,但却是现实所需。
不过,至少对部分学生来说,他们获得了与体育运动亲密接触的机会。陈卫东表示,实际上,不少学生是因此爱上体育的。篮球或田径不仅为他们升学助一臂之力,更成为他们体验运动精神的渠道和感受生活乐趣的活动。让陈卫东满足的,还有多年来昆明24中篮球队尽管面临着选苗难、师资难等诸多困难,但汗水没有白流,本着较为过硬的基本功,昆明24中篮球队在国内不少比赛上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此次成为云南省代表队,就是因为球队顺利通过了去年的预选赛。
在云南这样一个没有篮球专业队的省份,基层专业篮球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体系几近崩溃,但这却为学校篮球队获得更多的参赛机会提供了条件。
陈卫东回忆,云南省10多年前取消专业篮球队时,整个基层篮球事业都面临着发展困境,因为此前基层青少年和学生篮球队的培养方向几乎都是为专业队输送人才。学校篮球队是因为还有升学这条通道,才得以延续下来。时至今日,学校篮球队反倒成了云南篮球运动发展的希望所在。
去年,昆明24中篮球队参加了全国体育大会三人制篮球预选赛,最终男女队都跻身决赛圈,这被参加全国体育大会的云南代表团视作意外的惊喜。
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尽情享受体育运动、并创造好成绩时,陈卫东感到无比自豪。然而,为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和运动队的生存赢得更好的条件,自己曾一次次向学校和相关部门申诉、请愿,却收效甚微,陈卫东又深感忧虑:学校体育运动发展何时才能真正走出“升学率至上”的怪圈?
本报合肥5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