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到哪,都是中国姚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10月14日05:00  新晚报

  ◆田 杰

  姚明9岁开始学习打篮球,并不仅仅因为那时他的身高已超过了1.70米。曾是优秀篮球运动员的姚明父母,希望儿子能凭借这项体育特长在考大学时得到加分。在中国,上大学通常被视为找到好工作的前提。

  这个愿望至今还没完全实现———18岁就进入中国国家队的姚明,还没等到机会上大学,就前往大洋彼岸,最终成为如今的NBA巨星。

  从2002年进入美国NBA,踏上代表世界最高篮球竞技水平的舞台开始,姚明的名字经常与一个有13亿人口和5000年文明的国度联系在一起,并且往往超出体育范畴。

  7年来,球场上的成功和“随时听从祖国召唤的爱国精神”让姚明在中国获得了体育巨星之外的另一个头衔———民族英雄。

  这位身高2.26米的巨人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不希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这顶桂冠对29岁的他而言,有些太重了。“我没觉得我是英雄。小时候大家说的英雄几乎都是为国捐躯的,长大了大家认可的体育英雄,比如李宁和中国女排,他们取得的成就都是我比不了的”。

  黄连汤的洗礼

  1980年9月12日,姚明在上海出生。父亲姚志源上世纪70年代效力于上海男篮,母亲方凤娣曾为国家女篮主力中锋。姚明出生后第一口喝的不是妈妈的乳汁,而是中药黄连汤。

  “我父亲说这是当地风俗,只有让孩子先知道了什么是苦,才会懂得什么是甜,”他说。

  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长大的姚明,9岁时被送入体校接受专业的篮球训练。而在13岁进入上海青年队之前,他每天要在体校球场苦练至少8小时。

  “那是一个光荣与梦想的年代,”姚明回忆说,“为国效力是我从小接受训练起最基本的教育,李宁和郎平是榜样,练球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进国家队。”

  姚明在中国的培训机制下养成了很强的纪律性———一项他认为特别适合篮球这样强调合作的集体项目的特质,在此影响下,他习惯保持中庸,不善冒险。

  “除非万不得已,我开车只走一条熟悉的道路,而在球场上,我永远不会一开始就走在最前端,我喜欢像搭积木那样一步步来,而外国队友面对一个可能失误的得分机会则更愿意去赌一把,”他说。

  姚明认为自己的纪律性与父辈习惯的“绝对服从”不同。

  “我的想象力没有被抹杀,”他说,“父母当球员时国家处于封闭状态,他们可选择的机会很少。从一开始你是‘红五类’还是‘黑五类’就决定了你今后的道路,而我们这代人掌握的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渠道都多得多,这让我们有了更多选择,可以改变命运。”

  “中国制造的资本家”

  姚明的确做了一个大胆的选择———去地球的另一面打球。七年前,顶着NBA选秀状元的光环,22岁的姚明踌躇满志奔赴美利坚。此前,他在国家队的队友王治郅和巴特尔已登陆NBA,但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美帝”在姚明童年的记忆中很具体:“戴着鸭舌帽,穿着西装,披着风衣,拿着手杖,旁边挽着一位金发美女”,过着腐朽的生活。然而,第一次看到休斯敦火箭队1100多万美元的签约合同时,姚明真实地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像从前按收入划分成分,我就是个资本家了,可实际上我还靠劳动来获取报酬,只是个蓝领工人,”他笑着说。

  “30年前我父母不可能想象到外国打球,因为国外就是资本主义;20年前,我们也不可能想象到NBA打球,因为水平落后。只有社会开放进步了,才有我们的机会。”

  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多少有些盲目出国的中国人不同,姚明认为自己的“行李”更充足。

  “主要在这儿,”他指了指头,“我们这一代人出国前就很西方了,幻想少,更务实。”

  但是,现实从不单纯。从最初踏足美国被误认为是日本人到成为NBA第一中锋,姚明逐渐意识到一个“中国制造”在美国打球的特殊性———尽管他不愿与政治挂钩,但还是被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而在家乡,他又因为在西方人擅长的运动项目中取得傲人成绩而成为“一个中国梦的象征”。

  “我表现得好不好第二天都会上网上报纸、电视,刚开始会因此有很大压力,害怕自己做不好丢的是一个国家的脸,”姚明说。而当赛前外国队友们一起祷告寻求精神支持时,一旁的姚明更感到孤独。

  “这时赢球就成为我的精神动力,而且现在也习惯了外界的关注,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最重要的,只要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可一旦穿上国家队的背心还是很兴奋,尤其在奥运会上,”姚明说。

  长期身居海外的姚明也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西化,但他强调生命中有一部分难以改变。

  “在球场上每分必争、敬业拼搏,这是在美国学到的。我的生活习惯和做事情想问题的方式越来越向美国人靠拢,但我知道永远不会靠在一起,”姚明说。

  “如果想通过我认识整个中国,这是不可能的。现在我身上的中国部分只有20%到30%,就是中国5000多年文明积累下来的中庸、勤劳、忍耐和包容的民族秉性,这在我身上打了烙印,去不掉的。”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