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隐性伤病伴随一生冯晓瑜
提起运动员的伤病,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都是诸如骨折、扭伤、韧带撕裂等急性损伤。而事实上,与急性损伤一样威胁着运动员的,还有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隐性伤病。
这类伤病通常不容易被发现,却陪伴着运动员的一生。病发时,同样能使运动员无法正常训练和比赛,严重者可能直接告别运动生涯,乃至危及生命。
在中国运动员中,被隐性伤病“吞噬”职业生涯者为数不少。因心脏手术被迫提前“上岸”的“蛙后”罗雪娟;因视网膜穿孔而早早告别跳台的孙淑伟……一颗颗曾经闪亮的明星,都在与隐性伤病的纠缠中无奈归隐。
①超负荷运动引发“心伤”
在运动员常见的隐性伤病中,最典型的当属“心伤”。2007年1月29日,雅典奥运会女子100米蛙泳冠军罗雪娟宣布退役。每分钟超过200次的心跳,5次晕厥外加1次心脏手术,让原本打算在北京圆卫冕之梦的“中国蛙后”,不得不提前告别了自己心爱的泳池。“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听闻医生口中带有“猝死”字样的忠告,罗雪娟曾如此表示。
医生为罗罗列出的诊断报告里,其中一条便是“心脏早搏,心律不齐,心脏有缺血缺氧的情况”,类似的心脏疾病,在运动员中比较常见。“心脏的运动性损伤通常是因大运动量的训练引起。大运动量的训练使得交感神经长期处于膨胀兴奋的状态,无法得到适当的放松,这样的运动强度就很容易引起心脏方面的疾病。”华山医院内科学(心血管病学)主任医师李勇教授解释说,“对于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来说,训练量之大通常会超过常人生理范围。这种超负荷的运动必然加重心脏负担,从而导致心脏疾病乃至猝死的发生。”
而在俄罗斯卫生部运动医学中心所做的一项研究中显示:为了让身体能“扛住”剧烈运动所产生的超负荷,运动员的心脏通常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够增强心脏泵血功能,但遗憾的是,它的潜能也被提前预支。据统计,在各类运动项目中,马拉松、篮球、足球和游泳都是心脏疾病的“高发地”。
②运动特性酿成“职业病”
“心伤”之外,不同运动项目的特性,也极易造成常年从事同一项目的运动员患上“职业病”。
拥有“梦之队”之名的跳水队,曾为中国军团带来无数荣誉。当人们略显苛刻地要求他们包揽每次比赛全部金牌时,很少有人知道,运动员们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视网膜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者视力下降,甚至身陷失明的危险。
据眼科医生介绍,在优秀的跳水选手中,视网膜损伤普遍存在。从奥运会冠军孙淑伟、胡佳,到“跳水女皇”郭晶晶,就都曾因视网膜损伤接受手术。而视网膜损伤与跳水运动的特点密切相关。水面对眼部的长期反复冲击,可能使眼球挫伤,造成视网膜水肿、变形或出血坏死。在运动员入水的瞬间,由于受到水的巨大冲击力,容易引起视网膜裂孔或脱落。此外,运动员出入水时压力改变较大,也会对眼球壁底产生抽吸作用,造成视网膜从脉络膜上剥离。
与跳水运动员一样,其他项目的运动员也大多都有“职业病”缠身。射击运动员的颈椎和腰椎因长久保持同样姿势而深度劳损,严重者造成脑供血不足,用国家队总教头王义夫的话说,“我们有的队员从背后看,脊柱是‘S’形的”;射箭选手因长期瞄准黄色靶心而患上“黄心病”,以至于视觉疲劳,在潜意识里产生排斥感……这些“职业病”所产生的痛苦,或许唯有运动员自知。
③监测保障需前后呼应
既然对于运动员来说,隐性伤病的发生几乎无可避免,如何尽可能降低伤病对身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就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教练员的训练方式、运动员的练习方法以及运动队的医疗保障都需要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针对运动员可能出现的隐性伤病,李勇教授建议说,“选材过程中,对于运动员的体检必须仔细。训练中,必要的监测和筛查也不可缺少,一旦运动员出现不适,就应该暂停训练及时就诊。”
其实,早在2004年12月,国际奥委会就已经提出倡议,建议所有国家都让35岁以下的运动员接受心脏病筛查,以尽早发现那些潜在的、不易察觉的心脏疾病,避免悲剧的发生。这一倡议虽未被要求强制执行,却已被一些国家采用。适用范围不只局限于心脏病,也包括其他一些可能发生于运动员身上的隐性疾病。而在中国,类似的监测和筛查已经在一些运动队中展开,但普及范围仍有待扩展。
与监测同样重要的,还有运动员的伤后保障。在中国,体育保险还处在初级阶段,制度条款尚不完善。这其中,关于隐性伤病的保障又尤其缺失。即便是当时已经身为奥运冠军的罗雪娟,治疗心脏疾病也是通过医疗保险的渠道解决经费,而非体育保险。有关方面给出的原因很简单——“心脏病不属于运动伤害”。
正是由于缺少所谓的“绝对证据”来证明隐性伤病因训练和比赛造成,不少运动员深受隐性伤病之苦,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却无法获得相应的补偿来为治疗伤病“埋单”。这样的结局,实属悲哀。本报实习生胡玥本报记者谷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