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旭华(左)指导马蕴雯进行下肢平衡稳定训练
他是中国“国字号”队伍中第一位“康复体能教练”。机灵活泼的外表和名片上“国家体育总局康复体能专家”的头衔似乎很难划上等号。35岁的封旭华,运动医学和工商管理双硕士,他的“代表作”,是成功完成赵蕊蕊和冯坤的康复治疗,让几乎结束运动生涯的女排双姝重返赛场。
年轻的“老法师”
封旭华经常在全国各地为教练员、科研人员开课,每到陌生场合,他几乎总会被人忽略为“听课人员”,因为绝大多数台下的听众,年龄、资历都大于他。但他有足够的底气,分析实例、做示范动作,“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没几把刷子,他当初怎么敢向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进谏”?在教练让队员们爬山“磨练意志品质”时,封大夫挺身而出,摆事实讲道理,从科学训练的角度出发,主张膝盖有积水的队员“可以上山,但不能下山,因为下山对膝关节的损伤太大!”类似的几趟“硬出头”后,事实面前,奥运冠军教练反倒对他刮目相看。
2007年,封旭华正式借调中国女排,担任康复体能教练。在上海市体育局的支持下,负责上海籍运动员马蕴雯备战奥运的专项研究课题。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原本“集训有份,大赛出局”的副攻手马蕴雯的伤病被控制到最小化,体能和身体素质提高了,最终从“替补的替补”晋级为北京奥运会绝对主力。不可否认,康复体能训练是马蕴雯翻身的“有力助推器”。
抢手的“别动队”
仅仅是准备活动中的拉伸动作,封旭华设计出针对不同肌肉群的100多种。他常说的是:“运动队要求立竿见影,运动员很敏锐,你教给他们一套动作,有没有效果,一两堂训练课就见分晓。所以,我必须要有‘真材实料’。”
封旭华所从事的行业在国内刚刚起步,但他的能力得到了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和市体育局科教处的高度关注,并给予大力支持。从中国女排功成身退后,他被誉为上海备战全运会“别动队”的一员,扮演各运动队康复体能方面“救火队员”的角色,负责包括排球、柔道、曲棍球、水上运动等项目。
他学习先进训练理念,向各支运动队推广做准备活动时采用“动态拉伸”,带上有说服力的研究数据,告诉教练“做动态拉伸有助于提高速度力量和爆发力”而“坐在地上的静态拉伸更适合训练结束后的放松”。虽然这种革新偶尔也会碰到抵触,但是运动队在尝到了甜头后,大多广泛运用。
今年冬训期间,封旭华飞赴百色指导赛艇队训练。一位重点队员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训练结束后腰都直不起。起初她将信将疑地接受了康复治疗和训练手段,仅仅四天,封旭华要离队时她态度明显转变,主动向他索要了手机号码。
“受欢迎”是对封旭华最恰当的评价,往往上完训练课要告别的时候,对方已经在约他下一堂课程的时间。连曲棍球的程晖、垒球的陶桦等奥运级的大腕都主动找他进行康复训练。
丰富的履历表
运动都有共性,可更多的是特性。封旭华能成为“多面手”,源自他的学历背景和一线带队经验。他本科是体育康复,研究生时的导师是运动医学名家陈世益,入行后成为总局康复体能首席专家陈方灿的大弟子。他曾先后在上海游泳队、上海男女排和上海水球队参与医务科研工作,最后进一步成为中国女排首位康复体能教练。
随便举个膝关节伤病的例子,他脱口而出:“受伤部位有半月板、韧带、髌骨、软骨、肌腱等,发病可能由肌肉力量差或者不平衡等原因造成,与跑、跳、移动等运动特点也有关……”封旭华认为,要做好康复体能教练,必须精通体能训练,熟悉解剖、生理病理诊断等临床医学知识,掌握确诊后的治疗手段。
天赋和勤奋也是他成功的秘诀。他在互联网上订阅了大量国外运动医学方面的电子杂志,追踪国外网站上的体能训练视频,经常查阅相关文献,研究病例和最新的治疗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封旭华酷爱体育:“什么运动都喜欢,如果和运动员比专项以外的项目,我也是一位有实力的竞争对手。”
首创的教学片
昨天,封旭华为上海沙滩排球队订购的训练器材到货,他在送教上门之余,还会授人以渔。而他上课有一条原则:简单实效,深入浅出。
一次,他在沙排队推广提高下肢灵敏协调性的“绳梯训练”,动作新颖有趣,又非常实效,主教练徐文斐看了在一旁不停地记录,后来还多次电话询问具体细节。
为巩固效果,封旭华着手制作起一批体能训练规范化的图文和音像教材,《绳梯训练大全》就是首部音像教学片,有了这部片子,更多的“徐文斐们”就能依葫芦画瓢,准确掌握先进体能训练法。
作为年轻骨干,封旭华也在带领团队:“我的理解是,个人能力有限,希望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团队成员。狭义上,团队包括我的助手和徒弟;广义上,各个在运动队执行科学训练方法的教练、队医都是我的合作伙伴。我希望不止是我,而是‘我们’,可以一起把康复师和体能教练的工作做好。”
本报记者俞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