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80元工资到7亿身家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12月19日10:06  东方早报

  

80元工资到7亿身家
姚明当选NBA状元之夜。打球的时候,姚志源夫妇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能看自己的儿子在NBA打球。新华社资料
80元工资到7亿身家
姚明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坐标上,中国篮球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笔。30年中,NBA和迈克尔·乔丹走进中国;中国球员登陆NBA;紧随中国足球成立职业联赛;史上第一位外教执教中国男篮……中国篮球实实在在地践行着“请进来、走出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作为“中国最大的单个出口商品”,姚明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风云人物的名单上,姚明一家的变化更成为这个时代的缩影,姚妈妈方凤娣说:“不仅仅是姚明,我们全家都是祖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三十年前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后来实现了没有?

  我还不到三十岁呢。

  现在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参加北京奥运会,已经实现了

  说一下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和一部电影。

  《品三国》,《虎口脱险》。

  这三十年,除了时间,你身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年龄更大、身体更强壮了。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养一只小狗。

  现在生活节奏完全变了,你喜欢快还是慢?

  这个很难说,各有各的好处。

  你喜欢你现在的职业吗?

  我喜欢打高水平、刺激的比赛。

  对你居住的城市有什么要求?

  重要的是和家人在一起。

  爱情、友情、亲情在你的生活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都很重要,亲情第一位吧。

  如果让你感恩,你最想感谢谁?

  父母。

  “父母和我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美国,有时我父亲对我说:‘自行车钥匙在那边。哦,错了,我是说汽车钥匙。’这个例子说明中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我想,我是不会说错的。现在中国的汽车几乎要和自行车一样多了。但我父亲一辈或更老一辈的人出门,他们只会想到自行车。”

  ——姚明

  “我20岁开始打篮球。我是工人,在工厂锤接电机部件。‘文革’那会算不错的工作了,因为工人社会地位是最高的。其次是农民,第三类是士兵,然后才是科学家,商人地位最低。我知道有些人说我儿子现在也能算是商人了,我并不这么看。不管怎样,年代不同了,现在的时代好,我很为姚明骄傲。”

  ——姚志源

  早报记者 张婧

  姚明小有名气的时候,一位美国记者抛给姚志源、方凤娣夫妇一个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你们能挣多少钱?”两人对了一下眼神,迟疑地告诉他,“每个月60元。”多年之后,方凤娣说其实那是个谎话,“当时,我和他爸爸一个月的工资大概都是40多元。那是上海体委安排的采访,我和他爸怕给国家丢脸,咬了咬牙,说能挣60多元,其实肯定没有这么多。”

  20余年,姚家变化,翻天覆地。姚志源和方凤娣何曾想到,20多年前他们用合计80多元的月收入培养出来的儿子,如今竟以7亿元身家变身现役运动员首富。

  80多元月收入

  抚养10斤2两的大男孩

  1980年9月12日傍晚,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产房外,姚志源不停地来回踱着步。他已经在这里守候了整整一天。产房里,他的妻子、原上海女篮1.88米的中锋方凤娣正忍受着煎熬,他们的孩子迟迟“不肯”降生。他已经等不起,为了在上海举行的九城运动会,这位已经退役的上海男篮2.08米的中锋被重新召入队中。那晚,正逢男篮冠亚军决赛。

  当姚志源和上海男篮在杨浦体育馆捧起冠军奖杯时,他被告知,就在离开医院半个小时后,自己的儿子带着尖锐的哭声来到了这个世界……除了比一般的孩子更胖更长一些,这个10斤2两的孩子与所有婴儿一样,普通而可爱。

  姚明几乎是伴随着姚家生活的转型而降生的。就在生姚明的前一年,31岁的方凤娣告别了赛场;姚志源比妻子小4岁,退役比妻子却要早一年。退役之后姚志源被分配到上海海事局;方凤娣算是“专业对口”,进了体育科研所。在当时的专业体制下,运动员的生活甚至比常人还要清苦。“我们每个月都只挣40多元,但再怎么样,姚明小时候的吃穿都能保证。他也挺懂事的,经常吃着吃着用小手拍拍我们说,你们也吃啊。”方凤娣回忆道。

  母亲的愿望:

  儿子念大学,留在城里工作

  上幼儿园时,姚明的身高已接近1.30米,鞋号也达到了34码,平时出门坐公共汽车要买票才行。姚明四五岁的时候,爸爸曾给过他一只玩具篮球,但他觉得不很带劲,他更喜欢其他玩具。姚志源夫妇并不在意,甚至他们从未有意地引导儿子去接近篮球,更谈不上去教他打篮球,“我们当时没有想过让他像我们一样也打篮球,而是希望他好好念书,将来能够读大学。我们当了几十年运动员,深知运动员的苦处,我们不希望儿子也受这份苦。”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方凤娣不能想象儿子会因为打球带来巨额的收入。“妈妈最大的愿望是让我念大学。妈妈认为如果我念大学的话,就可以在城市里找一个工作,总之能过上好日子。我的父母打篮球都不是因为他们喜爱篮球,是领导安排的。”在自传里,姚明这样写道。打球的时候,姚志源夫妇就听说过在遥远的美国好像有个NBA,他们却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能亲身到NBA赛场看比赛,更想不到能看自己的儿子在NBA打球。

  1万元营养费成为时代记忆

  9岁那年,姚明进入徐汇区少体校,第一次接触到了真的篮球。4年后的一天,少体校教练兴奋地向体育总局的一位领导汇报:“姚明是一棵非常难得的好苗子。”后来,领导果真来了,看后立刻决定拨来1万元营养费。这钱,当然是以姚明的名义去申请的。“后来每个月给姚明100元,拿了不到一年,姚明进了体工队,也就没有了,大约一共拿了1000多元。”姚志源回忆道。

  2002年非美国籍NBA状元、休斯敦火箭、4年1780万美元,在这些元素与姚明画等号之前,让姚家吃惊的价码就要数那国家体育总局补助的1万元了。对于儿子和家庭的巨变,作为上一辈篮球人的方凤娣和丈夫姚志源深有体会,“不仅仅是姚明,我们全家都是祖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巨人的“特殊待遇”:姚之队

  姚志源夫妇的篮球运动生涯,都依附于中国体育特有的“一条龙”体制。如今,相比绝大多数中国运动员,他们的儿子姚明却拥有“特殊待遇”。不经意间,“姚之队”开始了中国人在体育领域的一个新的尝试,由专门的团队为运动员提供服务。

  “姚之队”包括熟悉中国体育机制、美国体育、品牌运营、媒体公关等方面的多名专家,分别从专业角度提供信息、建议和所需要的服务,但运动员拥有最终决策权。

  在榜样姚明的摸索之后,易建联和丁俊晖们轻易复制了这些。“随着与‘姚之队’类似的团队越来越多并被广泛接受,说明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球员的个人权利越来越受到尊重。”队长章明基说。

  姚明有一个梦想:中国的运动员都能被当作个体来对待,“运动固然是为了国家,但是运动员也应该被允许从中受益。他应该能够自己决定去哪里打球,以及怎样成为一个更好的球员。如果一个球员想穿和队伍中其他球员不一样的鞋,他应该可以这样做。我希望成为第一个这样做的队员,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我后面的队员们。如果我不这样做,他们会对所有队员说,‘姚明没有穿自己的鞋,为什么你们认为自己可以?’”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