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工作人员正在修理轮椅
修假肢是件细致活,更是专业活
修假肢需要许多专业的工具
蓝天白云,和风暖阳,残奥村里,除了收获友谊,收获快乐,勇敢的残奥选手们,也许还能有一项额外的收获。“带一条新腿回家。”澳大利亚人卡梅隆·沃德是假肢修理工。在残奥村宽敞的“整修室”里,他与其他130位同行一起,为残奥运动员免费“诊疗”。
第一次在残奥村里设立“整修室”的,是澳大利亚人布鲁诺·奥斯特。那起源于汉城残奥会,能工巧匠们为轮椅重新组装,拧紧假肢上的螺钉。在11天的比赛期间,他们预计接下2000件“整修”差使。“残奥会把各国的运动员都聚集到了一起,但同时,你也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沃德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一些美国短跑选手的假肢非常先进,市价可高达几万至十几万美元。而一些从贫困国家来的选手,他们的装备充其量只是“看上去像条腿而已”。
当一名马达加斯加的游泳选手走进来时,沃德的眼睛瞪得老大。“我不敢相信现在人们还会用这样的腿。”飞机铝和一些皮革是假肢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许多“修理工”见过的最古老的假肢。“也许世界大战的时候,你会见过这样的腿。就一条假肢来说,它已经存在了超过5倍于自己寿命的时间。”乔瑟法·兰德里安诺尼是这条腿的主人,他参加50米自由泳项目。来这里,是因为假肢的螺丝掉了。沃德给了乔瑟法一条崭新的“腿”,“他第一次用新腿走路,兴奋极了。虽然他不会说一句英文,但他的嘴角,从左耳扯到右耳,笑得灿烂极了。”
整修室,如今已成为残奥会的拳头产品。每天的营业时间都排得满满当当。从早上8时到深夜,只要有运动员上门,他们就一直干下去。在北京残奥会开幕的第一天,“整修室”便创下了一项新纪录——当天有180例维修业务。“其实对很多落后国家的运动员来说,来参加残奥会很吸引人的一部分,便是能让他们的假肢得到免费整修。”
甚至组委会也有了耳闻。离开幕式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沃德和同事们被要求去整修几辆将出现在仪仗队中的轮椅。“我们不拒绝任何工作。能帮助任何一个人,对我们来说都有着非凡的价值。”
特派记者华心怡(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