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用心用耳报道残奥会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9月02日14:57  北京晚报

  

用心用耳报道残奥会
用心用耳报道残奥会
用心用耳报道残奥会
金玲

  如果你看不见,那你可以用耳朵去“报道”北京残奥会,这就是作为中国第一批盲人记者杨青风的心愿。今天上午记者在残奥会主新闻中心,又见到老朋友杨青风与解岩,他俩一个是盲人,一个肢体残疾,他们将以一种全新的配合方式,报道即将开始的北京残奥会。据了解,全世界将有近百名残障记者报道北京残奥会,这在新闻业史上也算一个传奇。

  全英著名盲人主持抵京

  今天,彼得从英国伦敦飞抵北京,他供职于英国著名的BBC广播集团,是一名享誉世界的残障主持人。同时,他也是北京“1+1”工作室创办者解岩的好朋友。

  解岩近来很忙,他与杨青风是中残联残障记者团的成员,为报道好北京残奥会,他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报道计划。昨晚,本报记者走进位于北京的“1+1”视障人声音工作室,看到我们的到来,他很兴奋,我们的话题很快转到了残奥会报道上。

  解岩因骨癌致残,他曾是一位IT人士,患病后全身心投身到残疾人公益事业中,创办了北京“1+1文化交流中心暨1+1视障人声音工作室”,在自己创立的网站上播发音频节目,讲述残障人眼中的世界。后来,“1+1”工作室闻名海内外,得到了英国著名盲人主持人彼得的青睐。

  解岩说:“彼得这次率队报道北京残奥会的阵容很强大,我们在北京会探讨一些残障人的课题。”据解岩介绍,彼得之名风靡英伦三岛,他主持的节目收视率极高。彼得曾在“1+1”工作室与解岩一起主持过节目,“他和我们一起讨论怎样把节目做得更好,他的节目拓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世界,所以他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经验。下届伦敦残奥会,我们仍会就很多话题展开合作。”解岩说。

  上海特奥会结缘

  本报记者是在2007年上海特奥会上认识的杨青风与解岩,当时他俩作为记者参与了特奥会的报道。当时记者注意到身边有一名盲人记者在“听”比赛,然后利用录音机采访,后来一打听才知他叫杨青风;另一名低视力的记者金玲也以流利的英语采访了多名外国客人以及国际特奥会主席施莱佛先生;另一位低视力的傅高山则在一边用放大镜写着新闻稿,这种情景让我们很感动,一问才知,他们就是“1+1”北京残疾记者团成员。

  昨晚,记者一走进他们的工作室,杨青风马上就根据声音“认出”了我,这个全盲的青年还是那样热情与开朗,一番聊天后,他告诉了我很多新鲜事。杨青风毕业于北京联合科技大学生物医学系,出生时就什么都看不见的杨青风从小就造就了坚强的性格。“什么都看不见,为此你苦恼过吗?”记者问。“还行,老看不见,我也就习惯了,并不觉得与正常人有何不同!”杨青风说。“不要老把我们当残疾人看待,我们不需要同情,而是需要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解岩介绍:“金玲在经过特奥会后,不光英语更好了,而且也知道如何采访和写稿。”金玲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金玲的采访经历中,她采访过不少各界健全人,其中既有社会精英也有普通百姓。

  “1+1”工作室还有一个主力就是傅高山。昨晚记者见到他时,他还在对制作好的节目检查着。傅高山虽然视力极弱,但他在健全人环境里长大,获得了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学历。他的采访工具中有一个放大镜。和他聊天,你也会感到很快乐。

  解岩说,工作室现在除了3名健全的行政人员外,包括自己在内的9人都是残障人士,工作室里整天都很热闹,通过几年努力,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北京有一个“1+1”工作室。

  用心去报道残奥会

  这次“1+1”中的解岩与杨青风成了中残联正式残疾人记者报道团队成员。昨晚,他们网络平台的播音节目一直延续到晚10时,听众有很多都是全国的健全人。

  这个创立于2006年的民间助残公益组织,利用网络广播使残障人士尤其是视障者分享了与健全人一样的快乐,也开创了由视障人担当广播节目制作人的先河。他们是全国首个从采访、编制到播出全部由视障者完成的广播节目制作团队。当然,中国传媒大学的老师和电台主持人作为志愿者也给予了他们专业指导。

  为报道好残奥会,他们制定了一整套报道计划,人员分为前方报道团队和后方编辑团队。“我们现在已联系好了世界各国的残障人,届时一起在网络广播中共享残奥会的快乐。”

  记者看到在“1+1”工作室内的白板上写满了报道计划,其中有直击现场、残奥秀场、现场故事、连线等。就在前天,他们在明星连线中还与海岩对话。“我们会在9月6日那天,与各国残障记者一起畅谈残奥会开幕式。”解岩说。

  记者走进“1+1”直播间,导播李琦虽是低视力,但对工作程序十分熟悉。昨晚的主题是《在学校的日子》,以响应9月1日中小学的开学,主持人婉笛语言很有趣,涉及的内容有开学心情如何、假期干了什么、盲人应该怎样学习等,并与听众互动。“这个话题属于《街头残奥》栏目,我们经常出去采访,就和记者一样,然后在直播间里播放。残奥会期间工作量很大,但我们基本上都身兼数职。”解岩说。

  从今天上午开始,像各国记者一样,“1+1”开始了北京残奥会的报道工作,“1+1”视障人声音工作室成为全国众多媒体的特殊组成部分,共同记录2008北京残奥会的盛况。“我们本身就是残疾人,所以我们会用我们的视角和更细腻的感受,给所有健全人和残疾人奉献一次全新的残奥会新闻报道。”解岩自豪地说。

  本报记者 孔宁 文并摄 J087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