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志愿者冯志霞(右四)在北上的火车上度过她的30岁生日。郭一江
昨晚,80名北京奥运会上海地区赴京志愿者正式启程赴京参与奥运服务工作。出征前举行的简短仪式上,副市长赵雯作了动员讲话,并向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
20时,伴随着《We Are Ready》的歌声,80名志愿者带着自信的微笑,怀揣着铮铮誓言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北京,我们来了!”
微笑是最好的名片
“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李理微笑着递上自己为奥运志愿者活动特地设计和印制的名片,这句今夏的热门标语被赫然印在最醒目的位置。这名就读于上海海洋大学食品物流管理专业的阳光男孩十分健谈,精通英语和德语的他,上午还在杭州参加雅思考试,“考试是赶上了,但学校公派的英国留学却因为同这次志愿者活动冲突,不得不放弃。”尽管有遗憾,但李理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能有机会为奥运服务,我想这会是我最好的回忆。”
为了此次赴京志愿活动做出自我牺牲的不只李理,团队中年龄最大的陈东,不久前刚辞去了在外企的工作,“一切为奥运让路。工作还能再找,但是能够获得在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服务的机会却是百年难遇。”这位已有6年志愿者服务经历的资深志愿者,面对即将踏上的征程,也是一片昂扬澎湃之情。
56个民族的奥运梦想
在奥运上海地区赴京志愿者名单中,有10名来自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志愿者,哈萨克族姑娘马迪娜就是其中一员。
自2006年从新疆考到上海海关学院后,她就通过学校组织和网上报名,投入到了各种志愿者活动中,“能通过自己的志愿服务给他人带来快乐和满足,让我很开心。”也正是这些志愿经历,让马迪娜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亲切的方式,认识了这座原本对她非常陌生的城市。谈到去年特奥会的志愿者工作,马迪娜充满自豪,“我带运动员们参观科技馆和长风公园,他们都惊异于我对上海的了解。”此次能在一万多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马迪娜自认为是哈萨克语帮了自己不小的忙,同时她也坚信,56个民族中华大家庭团结一心必定能够向全世界奉献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我们少数民族运动员们也一定能在奥运赛场上,为中国赛出好成绩。”
三十而立许下心愿
当赵雯副市长向冯志霞赠送生日蛋糕时,列车上唱起了生日祝福之歌。电机学院德语老师冯志霞一时还没反应过来,出征之日居然是自己的30岁生日。“平时一直过农历生日,也没有在意公历的生日是几号,没想到他们居然记得。”
80名志愿者在一起虽然才十几天,彼此之间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和大家一起度过自己的30岁,冯老师唯有用“感动”表达自己的心情。提到生日愿望,她笑着说,“别的也没什么,一是希望我们80个人能切切实实为奥运会做好服务工作,二是期望北京奥运能圆满举行!”本报实习生陈成本报见习记者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