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工人涨薪 企业转型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2月19日04:03 大洋网-广州日报
社评 每到春节后,在中国大地上涌动的就是春运后的另一种潮流——招工潮,这种潮流在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等地早早就进入高潮。然而在传出珠三角上千家中小企业关门倒闭的消息后,广州市节后招工却传来了另一条比较可喜的消息:广州市节后首场“春风行动2008”专场招聘会上,平均起薪点增幅达13%,达到了1160元,个别企业甚至将工薪提高了30%。 原材料涨价,人民币持续升值,新《劳动合同法》实施,这一切似乎像多米诺效应一样,使得享有“世界工厂”美誉的珠三角制造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企业薪酬看涨多少具备了一些更深层的含义,以至于有人乐观地将其看作是制造业的“拐点”表现。 无可否认,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得以低廉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必然面临着一个阵痛。要想度过这个阵痛期,目前来看,似乎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继续压低劳动力价格,从而降低成本,重新获取竞争优势;二是以此为契机,进行产业链的升级,在不放弃中国制造优势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产业的转型。 很显然,第一条路行不通。不消说现在的劳动力价格已经够低,根本不具备再压缩的空间。单就竞争力优势而言,单纯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事实上最终只会带来中国制造的产业链低端化。在这方面,“美泰召回”事件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经验教训。更何况,倘若只是一味地依赖别人的技术,我们只是进行简单的加工制造,表面上看这些中国制造的出口为我们赚取了大量外汇,实际上却为别人创造了更大的利润。 降薪不可能,那么只得进行产业升级。而要想产业链大升级,一方面靠政府的政策引导,另一方面靠市场的逼迫。时下,政府已经给出了产业转型的信号,随之而来的配套措施相信也会不断出台,比如说保证中小企业的融资、对大企业技术研发的支持,接下来就要看市场的推动了。因而,工人薪酬的看涨对于劳动者来说,是件好事;对于企业来说,未尝也不是件好事,因为它反过来也可以逼迫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当企业内部产业升级的动力源尚有不足之时,这种来自于外部的成本动力,也许比其他空头口号来得更实在。 以前,工资在与资本的博弈中,被硬性地压缩,经济的增长通过劳动力价格的不涨而获得。但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既不具有可持续性,也不符合现代企业精神。回顾发达国家产业转型的道路,可发现一个共性,那就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不能通过廉价劳动力而实现,而应通过加大经济活动中的科技、教育投入。 基于此,对于制造业的外迁,也应辩证地看待,企业要追逐利润,哪里劳动力价格低,就向哪里去,那是它的经济本性。关键是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产业不转型,“中国制造”不升级换代,我们的竞争力就会逐步丧失。加大对大企业的研发支持,帮助中小企业渡过贷款难关,在不丢弃中国制造固有优势的前提下,注入中国创造的内涵,以技术创新换来产业转型,这才是制造业薪酬看涨的积极意义所在。 迁出去、引进来,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是珠三角的现实,也将是制造业历史发展的必然。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