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人的体育观:没有金牌至上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22日15:02 新华网 | |||||||||
新华社记者李铮、蔡拥军 22名学生运动员参赛,取得4块金牌、5块银牌。清华大学十几年来在体教结合、高校办竞技体育道路上的探索,在南京十运会赛场上得到了集中展示。 在清华人眼中,金牌并不是体育的全部,“降低竞技体育的社会代价”、“让运动
竞技体育的社会代价太大了 清华大学的一位学者在国外访问时,曾有人这样对他说:“你们以牺牲年轻人学习的权利为代价,换取一枚枚金牌的做法是欠妥当的。这样的金牌拿得越多就越不妥当。” 这位学者对记者说:“外国人的观点虽然片面,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竞技体育的社会代价太大了。孩子十七八岁,正是学习的好时候,如果学生在这个时候荒废了学业,以后补都补不回来,而现实是绝大多数中国运动员在本应学习的年龄,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导致他们退役后的生活举步为艰。” 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从1994年开始走上了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道路,尝试着降低竞技体育的社会代价。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振斌说:“所有运动员都应是能文能武的体育人才,这是清华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一贯目标。土耳其大运会百米冠军胡凯自如地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清华校队每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都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这都表明清华降低竞技体育社会代价的努力是有收获的。” “在这里,没有金牌至上” 清华大学体育教研室主任陈伟强教授说:“清华搞竞技体育有三条铁的纪律:一是不做假;二是不点钱;三是不吃药。金牌可以不要,但雷池绝不能越出半步。” 陈伟强说,清华搞体教结合是将“培养人”放在首位,而不是把夺金牌作为最高目标,所以在这里,没有金牌至上。而如果金牌跟奖金、岗位、帽子挂钩,那么乱七八糟的事情自然会随之而来。 据记者了解,胡凯在大运会上拿到百米冠军,清华大学没有对他进行任何物质奖励。这次22名学生代表部分省、市参加全运会,尽管拿到了4块金牌、5块银牌,清华只准备举行一次小型的庆功会,而学校出的奖金依然是零。 另外,在对待竞技体育的“孪生兄弟”--兴奋剂的问题上,清华大学的态度更是旗帜鲜明。陈伟强说:“学生如果服药,立即开除学籍;老师如果参与,马上开除公职。这个问题没有半点含糊。”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如果在清华上4年学而没跑过北京马拉松,这个学生将会被人笑话。”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振斌的一句玩笑话显示出体育、健康的概念已经渗透到了清华的血液中。 数据显示,在刚刚结束的2005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中,总参赛人数近2·3万人,清华大学有6000多人参赛,其中784人跑全程,4200多人跑半程。每年都有6000多人跑北京马拉松在清华已形成传统。 陈伟强说:“清华大学竞技体育能有今天这么一点点成绩,是建立在学校几十年如一日地重视体育教学、学生体育基础之上的。” 据介绍,与全国很多高校只设两年体育课不同,清华大学的学生从大一到大四要上4年体育课,大一、大二是必修,大三、大四是指定选修。在田径、射击、游泳、跳水、空手道等50多门体育课中,学生可以尽情寻找体育的乐趣。在著名射击运动员王义夫担任清华射击队主教练后,清华每年有400多人选修射击,整个学校15%的学生都成了王义夫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 陈伟强表示,每天下午4点钟,走进清华的体育场,就可以看到学生们锻炼身体的壮观场面。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已植入每个清华人的大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