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制折射女足人材断档 老将当家新锐稀少难脱颖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5:55 中国足球报 | |||||||||
老将当家再显后备困境 十运会女足小组赛,上海、北京、辽宁等传统强队没有遭遇任何波折顺利晋级八强。表面看,这是实力使然,但从另一角度剖析,女足比赛缺乏冷门暴露出这一项目依然没有在更多的省、市、自治区以及行业体协得到深入开展和普及,高水平后备人材没有涌现。
中国女足兵败东亚四强赛后,中国青年女足主教练商瑞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到20年前女足选材的情景时充满了怀念之情,他说,那时国内的女足比赛搞得非常红火,参赛队一度达到30多支,人材的选择面非常宽,这为中国女足在上世纪90年代取得辉煌成绩奠定了基础。 时隔20年,国内的女足参赛队数量大幅萎缩,即便是在具有相当吸引力的全运会上,各队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相差悬殊。过去以技术细腻见长的广东女足,现今已经遭遇人材断档的危机,为参加十运会,不得已将早已退役的赵利红、谢彩霞等老将重新召回参赛。其中,赵利红现在已经成了孩子的妈妈。 其实,何止广东队一家重用老将,类似情况在其它球队也是屡见不鲜。上海队依靠浦玮、潘莉娜担纲;北京队由刘英、任丽萍坐镇;解放军队白洁重披战袍冲锋陷阵;河北队张欧影负责攻城拔寨…… 不可否认,在成绩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各队已开始注意培养使用年轻球员,但相比之下,新锐涌现的数量和质量都远未达到预期,这不免使人再度对中国女足的未来产生忧虑,毕竟她们面临的2007世界杯和2008北京奥运会已为期不远。 相比参加十运会女足比赛的一线队,各队在后备梯队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四年以后,当下届全运会来临时,女足比赛是否还能达到12支参赛队恐怕会是个问题。 十运会女足比赛期间,中国女足主教练裴恩才、教练王海鸣、施连志深入各赛区考察球员。由于全运会是每四年国内女足最高规格的较量,因此各队对比赛的重视程度超过女超联赛等常规赛事。考察期间,裴恩才对国家队及国家青年队队员的表现予以肯定,他认为此次考察的收获超过了其它比赛。 由于东亚四强赛惨败,裴恩才在过去两个多月中承受了巨大压力,发现新球员成为他此次考察的首要目的。然而,目睹过诸多回归老将的表现后,他选秀的目的无疑打了折扣。 十运流行“召回制” 十运会女足比赛前,广东队将本已退役的老将赵利红、谢彩霞紧急召回,其目的显而易见———增加球队取得好成绩的保险系数。然而,在足球这样的集体项目中,个人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整体实力才是决定球队命运的关键。广东队在重用赵利红和谢彩霞后,小组赛中仍然没能抵挡住上海队的大举进攻,最终惨败。 临时抱佛脚只能使自己在心理上得到某种暂时的安慰,而真正的效果未必会如主观所期待得那样良好。赵利红退役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而且刚刚做了孩子的妈妈,其训练比赛水平与巅峰时相比已有相当大差距,在场上指望她有上佳表现肯定不现实,能够稳定军心就已相当不容易。然而,实际情况与人们的预期产生了很大出入,赵利红和谢彩霞并没能帮助广东队真正走出低谷。 其实,“召回制”并非仅限于广东队,解放军队同样把早已升格为教练的白洁再次安排到前锋线上。至于其它球队,老将也是不可或缺的核心。上海队浦玮、潘莉娜依然是中前场的组织核心,该队的攻防完全依赖于她俩;北京队的刘英、任丽萍肩负起了球队攻防的重任;河北队的张欧影在锋线上不知疲倦地奔波…… 老将发挥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整支球队的命运,这从一方面反映出她们对于球队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球队后备人材的匮乏的现状。老将终究有跑不动的一天,到那时,各队又去指望谁呢? 新锐稀少难脱颖 一支球队的长盛不衰有赖于源源不断的高水平后备人材的有力保障,一旦出现球队老龄化,其后备人材培养系统肯定出现了问题。现在,中国女足便面临着这样的窘境。 中国女足主教练裴恩才考察十运会的最终目的是想发现人材,到目前为止,他的目的是否能够实现不得而知,但从各队老将包打天下的趋势看,裴恩才江苏之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十运会期间,中国女足教练组原本想寻找身体强壮、作风硬朗兼具技术、意识的“全能选手”,在从球员们的整体表现看,这种类型的球员如同凤毛麟角。虽然在此前的奥运工作会议上,足球界人士就中国女足未来的发展达成走“技术复兴”之路的共识,但裴恩才仍旧忧心忡忡,不仅技术和身体都出色的队员少之又少,而且1978—1980这一年龄段的球员已经出现断层。 十运会的女足小组赛固然进行得激烈,但涌现的新秀屈指可数。广东的肖昭华、辽宁的马小旭、北京的刘卅、上海的尤佳等球员此前就已被中国青年女足主教练商瑞华选入国青队,在十运会上稍能让人心动的球员无非也就是她们,除此之外,再无新人。 一线队后备人材的匮乏直接暴露出女足球员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隐患,十运会上所表现的只是表层问题,而深层原因则存在于基层。 多年前,中国女足便出现青黄不接,有关人士也屡次呼吁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但即便如此,几年来依然没有改观。并非有关部门对此漠然置之。自足球实行职业化以来,一切要由市场来决定,男足比赛的观众上座率较前几年大幅下降,女足的受关注程度可想而知。不仅如此,近年来报名参加女足训练的小队员呈逐年减少之势,不要说高水平人选的选拔,能够维持一定数量的球员人数都已相当困难,这直接导致了后备人材培养难以为继,进而出现国内女足水平的整体下滑。 就当前女足发现的现状,要想有所改变,仅仅依靠市场的自然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主管部门的强力干预,从源头上解决女足的选材后,然后再讨论培养、提高等后续话题,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十运会女足的老将“召回制”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们再次敲响警钟,如果对于女足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我们又将错失一次重整旗鼓的契机! 基层女足比赛无队参与 北京市少年宫每年暑假期间举办的“百队杯”赛已有20多年历史,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品牌。然而,随着足球市场进入低谷,“百队杯”也受到了影响,近几年报名参赛的球队数量大幅减少,其中参加女足比赛的队伍更是有限。 谈到这一现状,“百队杯”创建人之一、北京市少年宫活动部副部长王斌不无感慨。 “1997年至1998年,当时的足球环境特别好,暑假报名参加‘百队杯’的女队曾经达到过20多支,可仅仅几年时间,参加‘百队杯’的女队数量便大幅度缩水,今年暑假一共才有6支女队报名。上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市少年宫还曾开办女足培训班,而且办了有5年时间,原中国女足主教练马元安还担任过培训班的教练,原中国女足队员刘英就是在这里接受的启蒙训练。” 谈到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王斌认为主要是因为基层对女足项目的不重视才导致参赛球队锐减。 “在北京,各区体育局还在搞女足项目的已相当有限。目前只有东城、西城、朝阳、大兴等地还进行女足的培训,而宣武、崇文等区则是因为北京2006年要进行市运会才恢复了这一项目。” 对此有同感的还有北京市中小学足球教研室负责人边立生。他每年负责组织北京市中小学足球传统学校的比赛。 “女足比赛这几年我们基本没有搞。不是我们不愿意搞,而是没有球队报名。前几年还有两个女队报名,我们可以安排她们打个双循环。后来,就一个队报名,这比赛还怎么打!最近,索性就没有女队报名了。” 边立生认为,学校对女足项目的忽视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他说,如果教育界与足球界能够携起手来共同抓后备人材的建设,这一状况在未来几年内将会得到改观,“只有基层的女足运动普遍开展起来,后备人材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那时中国女足青黄不接的问题才会得到根本解决。” 后备培养遭遇生存危机 8月上旬,当中国女足兵败东亚四强赛之际,北京铿锵玫瑰刘爱玲足球俱乐部的一支球队却从挪威捧回了一只冠军奖杯。虽然这只是一项业余性质的青少年女足比赛,但在中国女足跌入最低谷时,无疑使人们看到了一丝亮色。 时隔两月,当该俱乐部主教练魏福英接受记者采访时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喜悦,她说的最多的是这个俱乐部未来的生存问题。 北京铿锵玫瑰刘爱玲足球俱乐部是由中国女足巅峰时期的灵魂刘爱玲在退役后一手创办的,目的是想为女足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材。该俱乐部自创办至今已经5年时间,此前她们经历过创业的辉煌,而今却要面对生存的压力。 选材概念逐年淡化 魏福英是当年刘爱玲在北京女足的队友,自2001年开始担任俱乐部主教练,至今已经干了将近5年,她见证了该俱乐部发展的全过程。谈到后备人材的培养,她的言语中流露出几许无奈。 “从事任何运动项目首先要讲选材,足球同样如此。如果仅是玩一玩,无所谓什么身体条件,但要进行正规训练,进而达到一定水平,最终向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人材,必须要强调选材。众所周知,足球项目的成材率非常低,即便是踢球的料,最终能否成材都是求知,何况那些根本不具备基本素质的孩子。 “选材的概念在我们这里已经逐年淡化,并不是我们降低了标准,而是面临着无材可选的尴尬。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足0比8惨败于德国队,这对我们俱乐部的冲击非常大,招生人数锐减。过去,我们最多时每年能够招收10多个学员,而且这是在众多孩子中选拔产生的,可今年只招收了6个孩子,而且没有经过选拔的过程。俱乐部最多时曾有65名学员,现在仅剩44个。” 在魏福英看来,生源枯竭直接影响到训练质量,她说,由于个体原因,学员的技术水平呈现出退化的迹象。 人材培训从零开始 谈起自己的踢球经历,魏福英说她跟刘爱玲等许多当年北京女足的队友一样,是从田径、篮球等项目改练足球的。她说,由于在其它项目的训练中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因此她们改练足球非常容易。相比之下,目前在俱乐部接受训练的小学员则与当年的老女足队员相比,无论身体素质还是技术能力,都存在差距。 “过去,商(瑞华)指导只是训练我们的足球技能,因为我们在其它项目的训练中已经打下了非常好的身体基础。可现在俱乐部的小学员,无论身体还是足球技能都要从零抓起,她们在入学以前,基本上没有从事过运动训练的经历,而且入学时,普遍存在身体肥胖的问题,这为进行足球训练制造了一些障碍。 “除此之外,现在孩子们的吃苦精神已大不如前。当初我们在商指导带领下,有时一天要进行四次训练,现在一天两练这些孩子都有些吃不消。不要说她们,前一段时间我在香河参加教练员培训班学习,见到中国女足训练,她们的吃苦精神同样不如老队员。” 身体和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时间加以改变,但真正让魏福英发愁的是俱乐部未来的生存。 经费有限勉强为继 在北京,培养女足后备力量的俱乐部屈指可数,而像北京铿锵玫瑰刘爱玲足球俱乐部这样比较成规模的培训机构更是少之又少。然而,受市场制约,如何生存成为该俱乐部面临的首要问题。据魏福英介绍,她所在的俱乐部目前还能依靠学员缴费勉强维持,但对于未来的发展,她同样感到迷茫。 “依靠刘爱玲的名气,俱乐部在成立之初曾经有房地产商的赞助,但那只是过眼云烟,此后完全靠我们自身的力量维持俱乐部正常运转。现在,我们每年向每名学员收取16000元的学费,这包括她们一年在俱乐部的食宿、训练以及在温泉二中借读等方面的支出。除此之外,俱乐部基本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由于北京2006年将举行市运会,女足是项目之一,我们俱乐部要代表海淀和石景山参赛,因此这两个区的体育局在市运会前向我们拨一部分经费。” 谈到生存困难的同时,魏福英也谈到了学员们缺少比赛环境的问题。 “现在国内的女足比赛多为一线队参加,我们俱乐部的学员多为1990年以后出生,目前国内还没有适合她们这一年龄段参加的比赛。即使在北京,由于很少有俱乐部搞女足后备力量培训,所以也没有比赛可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同比我们年龄稍小的男队比赛。再有,我们每年有机会参加一次挪威杯邀请赛。虽然缺少比赛环境,但像我们这样的俱乐部或许还算好的,其它省市的俱乐部可能还不具备我们这样的条件。” 对于球队的未来,魏福英说她希望这支球队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因为通过几年的训练比赛,球队已经形成一个团队,在未来的比赛中,这恰恰是她们的优势所在。 北京铿锵玫瑰刘爱玲足球俱乐部的现状不能不让我们反省女足的后备力量培养,足球基础相对较好的北京市尚且如此,那么其它地区又如何呢?我们不能等到女足兵败时再去考虑后备力量的培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十运会女足比赛老将纷纷复出的现象应当引起中国足球界高度关注,并从根本上扭转后备人材培养不力的状况。 作者:凌悦然 (来源:中国足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