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球元老有句心里话 陶桦:对我来说全运会是天堂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07:37 东方体育日报 | |||||||||
站在出征十运的火车月台上,陶桦有点“小名人”的感觉了。电视台、电台记者,摄影、文字记者,都围着她。 虽说是名将,但如果不是全运会这样难得的大赛,她不会成为新闻媒体争相追捧的对象;走在马路上,更不会有球迷认出她——一位胸前佩有奥运银牌奖章的杰出运动员。
三届奥运会,三届世锦赛,三届亚运会;今天,她迎来了她人生中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全运会。 四朝元老 不算最老 12年前,年仅21岁的陶桦就参加了第七届全运会;一晃眼,12年的少女光阴就过去了。在这12年里,陶桦实现了很多梦想,体验了很多经历;也承受了很多悲伤,付出了很多代价。 “的确,全运会在外界看来可能会有很多裁判因素,非比赛因素,但是对我来说,对垒球这个运动来说,全运是天堂。”回忆过去,陶桦淡淡地笑,早已拂去往日在赛场上的杀气。的确,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队以一分之差负于东道主美国队,那是中国队、是陶桦离世界冠军最近、最近的一次。 转过本命年,陶桦却突然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最高潮。在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上,陶桦在家乡父老面前,在最后一局最后一次进攻中打出一记本垒打,让强大的对手北京队连反扑的机会都没有。“这么多年来,好像还没有出现过这种‘再见打’,而且又是冠亚军决赛,所以我对全运会是充满感情的。” “我‘老’了,但还有比我更‘老’的。”一边自嘲,陶桦一边就去拽来了身后的几名队友,“像柳絮青、余梅芳,她们已经是‘五朝元老’了,参加了五届全运会。最小的17岁就开始参加全运会了。”没有全运无法生存 正当外界纷纷质疑全运会垒球比赛举办的必要性时,陶桦作为一个老队员却很看重它,“不说我们体育系统的领导、官员,想想我们这些运动员,平时没有市场的关心,只有到了全运会时才可能露个小脸。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全运会是我们这种项目国内最重要的一项比赛了,比好了,收入也会比平时有一些改善。” “现在奥运会已经把我们踢出来了,如果没有全运会,你想想,这个项目怎么生存?”出于对垒球运动的真心热爱,33岁的陶桦已经决定在十运会后退役,并安心留队当个教练。 “2012年没有垒球,但不代表2016年没有,我觉得垒球在中国怎么走,关键要看领导的思路。”陶桦似乎是第一次严肃起来,“如果2008年以后因为不是奥运项目,就连全运会也不搞垒球了,那么各个地方队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解散。一旦以后奥运会又恢复这个项目了,怎么办?” “我们和美国不同,美国拿奥运冠军,我没什么不服气的,她们有几百万人在打垒球,从小就是因为自己喜欢玩才从事这项运动。她们的队员都有各自的工作,只是在大赛前才集中训练一个月左右。而我们不同,我们没有自己的市场,也没有群众基础,谈不上职业球员,还只是专业球员。” 放弃读书心忧伤病 面对电视镜头,大大咧咧的陶桦依然少不了俏皮的个性,还总是把“老了老了”放在嘴边。“我这次主要是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要不我给你介绍我们的队长,新秀,可厉害啦,她叫谭瑛,23岁……” “人不服老是不行的,我很欣赏排球国手许新说过的一句话,叫做‘想象是无限的,能力是有限的’,我现在早已过了运动生涯的顶峰,击球的反应、速度、力量,都会有所下降。但不做运动员,我还想做点实际的工作,先留队当个教练吧。”陶桦说,2000年悉尼奥运会回来,她就想过退役了,那个时候也可以像很多著名运动员一样,到国外去读书,重新选择一条人生道路。 “但我现在这个年龄,如果再从头学,要浪费太多精力和时间了,与其去混个文凭,不如为垒球多做点实际工作。”陶桦很想为运动员的伤病问题呼吁呼吁,“这么多年下来,我身上少说有五处硬伤,小伤更不计其数,当运动员还可以治治,退下来以后呢?” “再说了,我们的传统观念,那就是带伤也要上场,否则就是没有拼搏精神,没有集体荣誉感;可是真正的职业运动员,是这样的吗?网球选手,比赛到一半,如果有伤就可以弃权,我们行吗?” 从小就喜欢打排球的陶桦,用许新的那句话安慰自己,她辉煌的运动员生涯也已经走到了尾声。其实,那句话应该是出自爱因斯坦的名言,原话似乎更符合陶桦现在的心境:“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而追求艺术给人带来的想象是无限的……” 作者 :本报记者杜旻南京报道(来源:东方体育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