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十运会承载历史引领未来 几多新意大话十运盛景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02:2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前有雅典奥运会32金铸就的辉煌,后有2008年东道主的荣耀,十运会注定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届全运会——

  十运会是一届特别的全运会,因为它处于中国体育的一个特别的历史时段。在1年前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出人意料地夺得32块金牌,历史性地杀进了世界前三,而3年后,北京又会历史性地成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东道主。中国体育在这个奥运周期将不可避
免地迎来一个加速前进的历史机遇。这也似乎注定了本次十运会将拥有更多的新意。首次通过申办取得承办权

  本届全运会将作为首次通过申办取得承办权的全运会而永久载入史册。

  此前的九届全运会,前四届全运会都在首都北京举行,从第五届(1983年)开始,全运会才告别京城,首次落户上海。此后,轮流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举办。

  2001年初,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取消全国运动会由北京、上海、广东轮流举办限制的函》,允许有条件的省市申请举办全运会。这一决定很快得到了全国各省市的积极响应。辽宁、江苏、浙江、湖北、陕西5个省正式提出申办第十届全运会。由于这是我国第一次采用申办形式推选全运会承办单位,因此,竞争十分激烈。2001年6月19日,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召开“全运会工作会议”,由全国各省区市体育局局长、解放军、香港、澳门体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及行业体协代表共76人投票选举十运会承办单位。结果在第一轮投票中江苏就获得了39票,超过半数。同年7月12日,国务院发文明确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由江苏省承办。赛区最为分散时间跨度大

  本届全运会将是有史以来赛区最为分散的一次全运会。2001年九运会,广东省首次引进了分赛区的概念,那届全运会,共有15个赛区。十运会,东道主江苏把这个数字变成了28,其中有13个省辖市,9个县级市,同时还有6所高校。据了解,这些分赛区也是通过申办取得的,这毫无疑问会大大提高这些赛区承办单位办赛的积极性,同时也会给江苏省留下宝贵的体育场馆资源。据悉,十运会共需比赛和训练场馆132个。其中新建场馆34个,维修改造场馆98个。十运会之后,这些遍布全省各地的场馆设施将全部向群众开放。

  本届全运会不仅赛区分散,而且时间跨度大,考虑到场地、气候和避开国际大赛等因素,有部分项目的决赛安排在开幕式前进行,最早的决赛从今年3月份就开始了。据记者统计,九运会开幕式前只决出了66块金牌,而十运会目前已经决出了101块金牌。项目最全规模最大

  十运会竞赛项目多,共设32个大项,42个分项,357个小项。其中包括28个夏季奥运会项目、3个冬季项目以及武术项目,与九运会相比,增加了一个大项,12个小项。这是自全运会和奥运会全面接轨之后,设项最多的一届全运会。

  十运会也是历届全运会参赛规模最大的一次。经国家体育总局最后报名确认,参加决赛的运动员为9922人,为历届之最。参加雅典奥运会的运动员,除个别退役外,都将参加十运会的比赛。而老将复出也成为十运会之一景。这使本届全运会的竞争空前激烈,竞技水平更高。

  由于许多新闻单位都把十运会看做2008年奥运会的练兵机会,本次盛会吸引了记者近5000人,远远超过了九运会的3000人。据了解,届时将有4万名左右的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新闻记者和国内外来宾汇聚江苏。而为十运会服务的志愿者也超过了10万人。

  另外,十运会竞赛项目规则变化大。雅典奥运会之后,一些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对项目竞赛规则进行了修订。据统计,有19个项目对规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有12个项目将在十运会上采用新规则。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齐头并进

  十运会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叫做“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主办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口号,是因为他们力图做到:十运会既是运动员在竞技场上顽强拼搏、勇夺金牌的盛会,也是群众体育成果的展示舞台,“竞技场内运动健儿你追我赶争上游,竞技场外全民健身热气腾腾竞风流”。

  据记者了解,十运会期间将有多项精彩纷呈的全民健身活动:不仅有《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十周年的成果展,而且有全民健身优秀项目的博览会。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征集的优秀全民健身项目,将在江苏各地巡演,与群众互动;邻近省(市)的国民体质监测车届时将汇聚南京,深入公共场所,为群众进行体质测试,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出席全国群体先进表彰会的代表将观摩江

苏群众体育三大特色品牌———环太湖体育圈、沿江体育带和环玄武湖体育带的建设成果。此外,万众瞩目的开幕式演出将由全民健身项目进行垫场表演,充分展示全民健身活动的丰硕成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10,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