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晚报:中网“二年级”为北京奥运探路!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12:32 新闻晚报 | |||||||||
2005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经过16天的激战,在跌宕起伏中结束。尽管只是一项网球赛事,但因为其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前一项重要的国际大赛,是一项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严格按照国际惯例来进行的大赛。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赛事组织成败与否,对即将举办的奥运会有着特殊的探路功能。 赛事组织:实战考验
中国网球公开赛是一项ATP三级赛事和WTA二级赛事和ITF青少年赛组成的国际大赛,今年刚刚进入到“二年级”。 尽管赛事级别不高,但由于集中在16天时间内,268人次进行了多达247场比赛,单日场次最多时达到40余场。12名裁判员、100名司线员和80名球童连轴转地投入到比赛中。 赛期长,比赛密集,参赛选手国际化,世界一流高手集中,国内外媒体云集是本届中网的特点。这也是对赛事组织、食宿安排、接待、交通保障、安全保卫、媒体服务、观众和赞助商接待和疏散等大赛组织工作的全面检验。 机构组织:巧用外力 在本届中国网球公开赛的赛场内外,经常可以看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跑前跑后,和别的工作人员一样吃盒饭、啃快餐。这些是组委会专门聘请的“洋打工”。赛事总监艾科是位德国人,已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十余年,有着丰富国际跨国企业工作经验,他能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组委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除了他之外,在媒体接待部门、场地保障、赛事医务监督等赛事重要的岗位上,也都出现了不少在打工的“洋人”。 中网执委会主任李晋康介绍,网球是世界上职业化开展得最为规范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有着严格的运作程序和规范。对于年轻的中网组织者来说,从未有过这样的办赛经验。例如媒体接待上,我们去年在首届中网比赛时,就按照惯用的经验,尤其是足球接待的一些做法,效果就很不好。 网球运动有它独特的文化积淀和项目特点。今年的中网,压缩了组委会机构和人员,但却加大了借用“外脑”的力度,尤其是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国际经验的跨国专业公司,来承担一些相应的工作领域,避免走弯路。 有着丰富国际体育赛事推广经验的国际管理集团,本次被聘为顾问团队介入中网。他们专门从美国的工作团队中抽调了多名网球赛事运作专家赶到北京,从包括饮水用量、赛事用球数量调配在内的赛事细节等为组委会提供意见。还邀请有国际资质的公司改造场地,现在场地已完全达到了举办网球国际大赛的标准。 今年中网的志愿者运作模式,也有一些独到的做法,可为已经启动的奥运会志愿者工作提供借鉴。 去年中网面向社会招募了600多名志愿者,但由于志愿者岗位设置不合理、岗前培训少、对志愿者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了志愿者流失量大、人浮于事、脱岗追星等不少问题。 这届中网仅招募了242名志愿者,他们的表现受到了包括球员、ATP和WTA官员、记者和观众的好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在做法上进行了改进。 其一是把志愿者的需求量细化到各个岗位,再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同具有丰富体育赛事志愿者组织工作的首都体育学院进行合作。通过这家先后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苏迪曼杯羽毛球赛等重大国际赛事中承担了志愿者工作的学校,招募到许多对志愿者事业热爱、又熟悉体育赛事的志愿者,其中许多都有过两三次国际大赛从事过志愿者服务的经验,对所承担的工作流程相当熟悉,工作的有效性大大增强。 交通运输:聚散两难 “二年级”的中国网球公开赛,虽然进步明显,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票务推广、球员选择、观众服务等方面仍有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不过,对于这项国际化的大型体育赛事来说,要想迈上台阶的最大障碍就是交通问题。 “我很想去看中网,但我怎么去看?自己开车吧,那儿很难找到停车的地方。坐车吧,没有地铁。公交车,不仅挤而且那条路堵得一塌糊涂。”住在北京北部亚运村的赵先生是个网球发烧友,但提起看中网就满脸愁容。女单决赛那天,他光在路上就花了3个小时。 不仅球迷赶到球场费时费劲,就连住在西三环香格里拉饭店的参赛运动员们,也因为交通问题,而不得不经常提前出发,影响了休息和调整。 承办中网比赛的场地位于南三环的北京网球中心,拥有一个能容纳1万多名观众的中央球场和11块外场。中网赛场处于一个交通的死角,从南三环下来只有一个容量稍大的出入口,除了平时就车流量大外,还因有一个大型长途汽车站而加剧了拥堵程度。 一位赛事推广商这样表示:“设计一项赛事时,除了体育场馆的硬件要达标外,更需要考虑到交通的问题。”这位曾经参与过韩日世界杯、今年曼联访华比赛等一系列重大赛事组织和推广工作的专业人士介绍,可以考虑开通专门的“中网循环公共汽车”等方式来吸引观众。作者: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