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中国体育报: 上海人的嗅觉和胆识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11:48 中国体育报

  如果不把体育比赛算在内,很少有上海人失败的消息,上海人的活儿通常干得漂亮,给人的印象几乎很难出差池。有人把这一点归结于上海人的谨慎,1加1等于2,2加2等于4,推算好了,才肯出手,实际上的确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他们举办F1赛事,不仅光算赛道长短,人家还算了辐射效应、连锁产业,如此等等,你算的是拆西墙浪费的成本,人家算的是补东墙省下的预算,结果,上海的F1第一年就打了赢仗。

  体育界的人都知道,F1是大手笔,不是兜里揣着仨瓜俩枣的人就敢玩的。即使是一个城市,也许能把比赛办起来,却未必能借窝生蛋,玩不好就是搬块石头砸自己的脚让人观看。不过,F1的账还是很好算的,因为前面有成功的经验,就跟奥运会一样,哪怕没有那个智商,只要你会“克隆”,差不多就能进入赢利模式,就能发一回小财。以上海人的一贯精明,玩F1能不能赢利,是一眼就能看透的,是算盘珠子一拨拉就能算出的,只要去争取国际汽联的批文就行了。批文拿到了,跑道修好了,就等于赢利了。这个决策过程,看起来是玩大的,实际上不需要特殊的胆识。

  也许有人看到了这一点,也许还有人坐在F1的看台上不以为然:你

上海人有本事玩田径去,玩田径你还能挣钱,才真的I服了YOU!后来的情况是,上海人转年就玩了一把田径,而且果然就赚到了钱。

  很多人认为上海人的谨慎和胆识是对立的,谨慎的反面就是缺乏胆识。到了田径这里,就得推翻这个“理论”,对上海人刮目相看了。田径在我们国家的状况,大家都很清楚,不必多说了,反正通常只有两种情况下才能办成比赛:一是单位或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二是靠行政经费来举办。谁要指望商业运作一把,别人一定会嘲笑他是疯子。我们所知道的挣到钱的两次田径商业赛事,一回是在

石家庄,一回就是这次的上海国际田径邀请赛。

  有专家这样分析,两次比赛都打了刘翔牌。依靠某明星支撑一次赛事或者一次商业运作,走的是娱乐界的

演唱会模式,石家庄的经验和上海的经验大抵如此。但是,仔细分析一下,石家庄人和上海人的思维还是有区别的,石家庄那次是国内选拔赛,商家是借窝生蛋,没有刘翔,或者哪怕刘翔受了轻伤临时弃权,比赛肯定办砸。刘翔就是商家手中的老A,牌局上打的就是这独张。上海人的做法不同,他们也打刘翔牌,但刘翔只是他们手中的一张王牌而已,除此之外,他们手里还有伊辛巴耶娃、约翰逊、阿诺德等一批国际级明星,哪一张牌都能打出技巧,打出花样。不仅如此,在赛制的安排上,上海的组织者还充分借鉴了国际经验,把比赛时间压缩到适合电视转播的时段内,同时也很符合观众的耐受心理。相比较而言,石家庄的商业运作更具赌性,上海的商业运作更具理性。而鉴于他们都敢于趟田径的深水,可以说他们都具备一定的胆识。

  在谨慎和胆识的背后,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上海人的嗅觉。如果把去年的F1和今年的国际田径大奖赛联系起来,我们就更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

  作者:李 央

  (来源:中国体育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