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调研篇之三:“傻练”耽误了运动员的学业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20日08:17 新华网 | |||||||||
新华网伊兹密尔8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王镜宇、公兵 有人把体教结合难见成效归咎于培养尖子运动员需要“全天候”训练,没有时间像培养大学生那样对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这种观点似是而非。 中国体坛一直把“大运动量训练”视为法宝。在经济条件落后、科学训练手段低下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说,如果一个运动员一天训练8、9个小时,他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呢?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运动队在追求好成绩的过程中是“粗放型训练”,鼓励长时间训练,而不管运动员的承受程度和训练效果如何。 钟秉枢提到,奥运冠军刘翔每天就只训练3个小时,但他照样能取得好成绩。但是,对这样重在训练质量的“典型”,媒体却没有对此进行充分报道,赞扬和鼓励的多是运动员的“长时间刻苦训练”。他认为,运动员如果每周训练时间在40个小时以上,肯定没有时间进行文化学习。即使去上课,也只能睡觉。不仅如此,教练员也没有精力琢磨训练,研究和改进训练方法。与此同时,运动员的伤病也大量产生。 美国是“体教结合”的典范,他们大部分优秀运动员都是从大学中产生,但美国的大学规定学生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时间不能超过20个小时。大家都只能在这20个小时之内找效率,研究如何通过科学训练来提高成绩。钟秉枢说,国外运动员中有很多“常青树”,这跟他们训练时间较少、训练质量较高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讲,运动员每天训练3、4个小时,就有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文化学习,或者做其它喜欢的事情。 钟秉枢认为,体教结合必须由虚到实,要真正做到学生运动员是在高校学习。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精简训练时间,加强科学训练,提高训练效率和质量。他介绍说,现在有一些“先驱者”正在做一些尝试。例如,在温州有一位前国家拳击队退役选手办了一个竞技体校,他要求该校的孩子必须正常学习,每天的训练时间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在北京101中学,有一个女排俱乐部,队员每天训练不超过3个小时,她们的学习成绩也能达到所在班级的中等水平。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秘书长杨立国说,教育和体育部门应该引导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科学训练。发达国家没有一个像咱们这样,如此强调大运动量训练。他说:“外国哪个运动员每天训练八小时?我走访了很多外国高校。美国NCAA(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他们所有的大学比赛都叫NCAA)运动员的每周训练时间不能超过20小时,包括橄榄球、棒球和篮球这些美国热门项目。他们对运动员管理非常严,超过了时间就不行。” 杨立国认为,在国外,科技在体育中的应用远远超过了国内。不论是体教结合,还是目前的专业运动队,科学训练都是我们应该真正下功夫研究的课题。(完)(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