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体教结合调研篇之一:体教结合20年收效甚微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20日08:04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王镜宇、公兵

  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首次由教育部牵头组团参赛。一大批高校选手取代以往在大学挂名的专业甚至职业运动员参赛,虽也有佳绩,但整体实力和成绩远不如上两届。

中国队能在本届大运会上暂列金牌榜首位,主要还是靠跳水、体操、游泳的国家队专业选手。由此“体教结合”能否走得通,再次成为大运会上中国人的关注焦点。

  所谓体教结合,即指教育系统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和竞技、学习俱佳的大学生运动员。美国等体育发达国家,学校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主渠道之一。中国提出并推行体教结合已有20年,但步履艰难,更有专家直言:没有什么成效,近两年才有点起色。

  据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秘书长杨立国介绍,体教结合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85年。那一年召开了一次学校课余训练工作座谈会,引起了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两个部委的关注,而国家体委的领导已经意识到运动员出路的问题,认为与教育部门联办体育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途径。会后出台了一个《关于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摸索建立一个除传统性的体育系统培养运动员渠道之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新体系。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界形成了一个从少体校到专业队(体工队)的独立体系,专业运动员的培养独立于教育系统之外。这套体制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运转得很顺畅。一些工农子弟愿意当运动员,转换身份,得到城镇户口,提高了社会地位。当时,运动员退役后除了当教练的,主要成为企业职工和公职人员。

  钟秉枢说,这种体系为国家带来了好的运动成绩,而那时文化教育薄弱的问题并不突出,因为整个国家文化教育程度相对也比较低。但是,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这套体系开始出现问题。一方面,进入市场经济、拥有自主权的企业不肯再接受文化程度不高的退役运动员。更多家长也开始由送孩子去运动队转向让他们考大学。这些都导致少体校招生人数减少。

  由于“出口”不畅、“进口”减少,原先很平稳的运动员培养体系开始出现波动。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办了两件事。第一是体工队学院化,有一部分体工队改称运动技术学院,学生接受大专教育,拿到的文凭各省市都承认。与之并行的另一项改革,就是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1987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下文,在高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在钟秉枢看来,这是体教结合进入实质阶段的开始,并逐渐出现了四种模式。

  其一,高校直接将退役运动员引进。但是,这些运动员已经不愿意再训练,不想为高校卖命,只想学习。经过一段时间,高校发现“上当”了。钟秉枢说,这种模式肯定不行。

  其二,就是体工队和高校联合办队。例如北航和北京男排的合作,四川全兴足球队和西南交大的合作。这种模式现在还有很多高校在采用。通过这种模式“上大学”的几乎都是现役专业运动员,他们基本上是挂着学籍而几乎不上课,拿到文凭后多数人也不敢拿这个文凭去找工作。甚至有不少运动员拿到所挂靠的重点院校文凭后又去北体大学体育专业,再靠体育专业文凭在体育系统内找工作。钟秉枢说,随着高校对办学质量的要求提高,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也逐渐减少。

  第三种模式是高校直接招收运动水平比较高的体工队青年队员、体校队员。全国总共有161所高校在招生政策方面得到国家给予的优惠,大部分高校的体教结合也采取这种形式。

  第四种模式则是高校跟中学、小学直接挂钩,形成教育系统内部的独立培养体系。比较典型的是

清华大学,他们就在清华附中办了马约翰体育特长班,招收体育特长生。除了清华大学之外,很多大学也在尝试这条路子。

  钟秉枢认为,体教结合从推出到2003年,没见什么成效,其转折点出现在2003年,最近几年有比较快的发展。2003年,国家把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外联和组团任务由国家体育总局移交到教育部,促使教育部更加关注和重视体教结合。在高校层面上,上世纪90年代各高校开始并校,出现人数达到数万规模的大学,大学经费也更加充足,养运动队也更加容易。现在,大学的场地、设施迅速更新,很多大学的体育设施已经优于体工队。

  不仅如此,原有的体工队系统由于退役后就业渠道不畅,进人也不畅,教练员队伍也不像以前那么稳固。特别像足球、篮球这些项目,成绩不好教练便饭碗不保,失业压力和风险增大。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建立,也为教练提供了用武之地。原来体工队的教练员队伍也开始分流,一些人进入了高校体系。


  爱问(iAsk.com)
  体教结合调研篇 相关网页约17,900,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