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人才培训市场由热转冷 奥运硕士仅此一届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04:51 中国青年报 | |||||||||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奥运人才培训市场也逐渐热闹起来。一些高校凭借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开设了与奥运相关的培训项目和专业,如体育管理硕士、奥运报道方向新闻学硕士、奥运摄影方向的传播学硕士项目等等,希望为奥运工作团队提供质量一流的人才。 然而,一些培训机构在缺乏师资、生源、知名度的条件下,仓促上马的各类奥运人才培训项目,在市场的严格考量下难免既不叫好,也不叫座,构成了奥运人才培训市场的种
怪现状之一:体育管理项目冷冷清清 今年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建议全面启动奥运培训工程,并指出奥运最缺乏的人才是组织管理者和高级体育经营管理者。4月7日,北京奥运培训工作协调小组成立,将奥运培训工作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并强调要培养“一批既懂体育规则,了解国际惯例,懂外语,又善于交往的体育管理骨干”。 事实上,早在奥运培训的具体方案实施之前,一些培训机构就已经先期出现。2003年、2004年推出的清华-悉尼体育管理硕士项目、复旦体育产业项目等,因与奥运的需要对口并得到奥运主管部门的支持而颇为引人注目。此后,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高校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体育管理项目。 不过,轰轰烈烈的背后却是冷冷清清。笔者了解到,目前,除了清华-悉尼体育管理硕士项目和复旦体育产业项目等还在顺利运转外,不少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推迟或停办。 北京体育大学引进的美国俄亥俄大学体育管理硕士项目原定于去年10月开课,却因为生源不足等问题一直拖到了今年7月。而首都体育学院同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合作培养的体育赛事管理硕士只办了一期。 对此,北京体育大学的一名教师解释说:“没办法,原本计划招收80人,可报名者很少。看现在的情况,能凑够30人可能就开班了。”为了使项目早日启动,他们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取消了入学资格之一的“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16万元的学费可以适当减少。该教师表示,目前他们正在积极申请国家体育总局的文件支持,希望能借此摆脱困境。 怪现状之二:人才培养宽进宽出 一方面是办学者的热情,一方面却是求学者的冷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巨大的反差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体育管理培训市场的混乱是重要原因之一。有些项目在课程设置、师资、知名度方面存在着先天缺陷,主办者只抓住“为奥运提供人才”的卖点就仓促上马了。 复旦复奥体育产业中心执行主任喻洁说,在国外,上世纪70年代末就出现了体育管理硕士的培养,90年代开始兴起体育MBA。至今,体育管理硕士和MBA的培养也还是热点。而我国的体育管理教育因为受到整个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直到北京申奥成功,因需求的迫切才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些亡羊补牢的项目一是前期准备不足,二是后期招生和培养等环节上也存在着把关不严的问题。笔者在某大学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研修班的招生简章上看到,招生对象的要求仅仅是一句模糊的“致力于体育产业的业界人士”,上课时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而拟聘请的授课专家更是五花八门,包括心理学教授、哲学教授和新闻学教授。其中,大多数教师的研究方向、实践经验与体育毫不沾边。 然而,教书育人不是做快餐,体育管理项目也不是奥运速成班。清华-悉尼科大体育管理硕士合作项目是国内第一个偏重于大型体育赛事运营管理的高级学位教育项目,也是第一个由中外合作推出的体育管理硕士项目。据负责人李华介绍,该项目的授课老师有2/3来自悉尼科技大学商学院的体育管理系。他们不仅拥有经济管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拥有体育管理工作的丰富经验。 北京体育大学引进的美国俄亥俄大学体育管理硕士项目,要求也十分严格。比如报名者要有550分以上的TOFEL成绩(没有TOFEL成绩的学生需要通过俄亥俄大学组织的英语水平考试),入学后学生每门课程都必须取得“B”以上的成绩才能毕业。“我们入校是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层层选拔的,而且上课要记考勤,考试不用心还会不及格。”清华-悉尼科技大学体育管理项目的一期学员李庆华说。他认为,这些恰恰是体育管理项目品牌塑造和维持的关键。“否则,我们交了10多万元的学费,花了不少时间,什么都学不到,又有什么用呢?”他说。 怪现状之三:奥运硕士仅此一届 如果说体育管理硕士是舶来品的话,那么奥运报道方向新闻学硕士和奥运摄影方向的传播学硕士就是纯国产的了。近日,某名牌大学宣布,计划于明年招收20名新闻学专业(奥运报道方向)硕士研究生和20名传播学专业(奥运摄影方向)硕士研究生。 据该校新闻学院的一名负责人介绍,这两个专业是根据北京奥运会缺乏专业志愿者的需求而设置的,因此只招收一届。学员将采取三段式的培养方案。第一阶段是学习课程,第二阶段是实习,学员以实习人员身份参与北京奥组委新闻工作。第三阶段是回校以相应的工作作为研究课题,完成学位论文。 除此之外,《招生简章》标明,报名者以具有两年以上新闻或相关工作经验为主,要求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听、说能力。同时特别标明“毕业就业与北京奥组委无关,按常规办理。”“听起来十分诱人”,某省级电视台记者小杨说,“奥运会平台,这所大学的确有名气,但是,奥运新闻报道和摄影,能设置哪些与众不同的课程呢?”同时,她还指出了培养方案中不合常规的一面。她说:“毕竟是硕士,1年的时间工作,4个月写论文,有些牵强。” 为此,记者对照了一份某高校2004年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其中要求“专业实践第一学年后暑期完成”,而用于“直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一个学年”。 对于这些疑问,那位负责人解释说:“这是根据奥运会设置的一个特殊的专业,不能用常规来要求。而且硕士研究生是一个过渡性的学位。我认为,只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论文的指导就足够了。”至于涉及奥运的专业课程设置,他说正在筹备中。 但是,一名新闻传播学教授并不赞同这种“短视行为”。他说:“人才的培养不能着眼于一项具体任务,而要有长远的目标。像这样今天设置一个专业,明天就取消,未免有些功利。况且这个新增的方向并不属于学术前沿的范围。” 一名摄影记者也指出,虽然作为体育新闻摄影的分支,奥运摄影具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但是特意为此设置一个专业未免小题大做。 奥运人才市场亟待规范 那么,为什么众多机构会对奥运人才市场趋之若骛呢?毫无疑问,谁都不愿意在体育产业即将飞速发展之前落后于他人,而人才的培养则是产业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据了解,目前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高达4000多亿美元。在体育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创造的年产值都位列国内十大产业,成为国内产业中的大项。在奥运经济的拉动下,中国已经开始把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来看待。 记者小杨就曾说:“如果我进了奥运硕士班,也不是只盯着这一届奥运会的。我是看重中国体育产业的黄金未来,希望在这一领域干一番事业。”李华也认为,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北京奥运会。从长远看,借着北京奥运会这股东风,中国体育产业及随之而来的休闲、健康、文化等方面均会得到飞速发展。 尽管蕴藏着巨大潜力,但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却不容忽视。悉尼科技大学体育管理系的副主任泰勒说:“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从规模、法律规范等方面来看都不成熟。体育人才培养市场更是如此,一方面是人才的匮乏,一方面是市场的不成熟。” 因此,不少培训机构只看到了体育人才培训市场的巨大商机,却忽视了对市场现状的分析以及对自身实力的估计,一窝蜂涌向了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体育管理硕士,造成了高端市场的混乱和饱和。一位业内人士也承认,目前这一领域虽然亟待开发,但容量却非常有限。 另外,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造成了该专业学费居高不下的现实。这一点让不少有意于此的普通管理者望而却步。某项目的工作人员就把报名者寥寥归咎于学费过高。据了解,清华-悉尼科技大学体育管理硕士合作项目是依靠李宁公司赞助的教育基金解决这一难题的。目前看来,解决学费高的问题只能等待中国自主办学的那一天了。对此,不少专家估算,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毕竟,我们需要一批兼具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老师”,李华说。 中国奥运人才市场虽然有待发展,却是良莠不齐。正如泰勒所说:“对于中国体育人才培训市场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规范市场,从而成熟健康地发展。”那位新闻传播学教授也说:“无论任何专业,培养人才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这是教书育人最基本的理念。” 本报北京8月18日电 作者:实习生 杨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