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玻璃手榴弹打敌人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9:45 城市快报 | |||||||||
【人物】郭发科敌后武工队队员 郭发科敌后武工队队员 20世纪80年代,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血溅津门》风靡大江南北,那一曲嘹亮的战歌,向人们述说了艰苦岁月里,共产党人坚持战斗的壮美诗篇。该剧的故事题
人们也许很难想到,在河西区一栋普通的住宅楼里住着一位当年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敌后武工队员———81岁高龄的郭发科老人。 “当年在津沽大地上活跃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抗日武工队,津沽武工队和近郊武工队。这两支武工队就好像两把利刃,深深地插入敌人的心脏里,让敌人终日不得安宁。当时近郊武工队负责津盐公路以西,津沽武工队负责津盐公路以东到塘沽的地区来打击敌人,宣传抗日,武工队就是武装工作队的简称。由于武工队深入敌占区,没有征粮和运送物资任务,主要就是发动群众,宣传和打击敌人,打游击战。当时我们武工队大约有30多人,几乎全部都是党员,全是各个部队的精锐。”郭发科老人告诉记者。 当年武工队活跃在敌占区,各种物资补给都很困难,武器弹药的补充更是难上加难。没有武器不但无法杀敌,更不可能保护自己,武工队员们根据这一形势,开动脑筋,各式各样的“先进武器”就这样出现了。 “当时,手榴弹可是武工队的宝贝,一般情况下不使用,只有在危急时刻才会用上军工厂生产的手榴弹。为了节省弹药,我们就发明了‘玻璃瓶手榴弹’,在瓶子里装上炸药,使用原始的点火办法来打击敌人。虽然这个比真正的效果要差,但一样可以打敌人个‘满脸花’。”老人像个孩子一样地笑着。“那个时候日军是武装到牙齿,而我们甚至还在用火枪。不过,敌人也很怕火枪,那个东西,一打就一片铅子儿,打到人的时候,全身都是伤,也厉害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