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被杠铃砸成骨折 健身房里健身安全谁来管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05:02 中国青年报 | |||||||||
“去俱乐部是为了休闲健身,没想到被砸成骨折。会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谁还敢去健身啊?反正我是再也不去了。”提起自己一年前的不幸遭遇,杨女士仍心有余悸。 今日上午,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杨女士因健身时被杠铃砸成骨折,起诉俱乐部要求赔偿的案子。庭审中,原被告双方围绕究竟该由谁来对此事负责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
2004年4月4日,杨女士持“浩沙健与美”健身俱乐部优惠月卡和爱人一起去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中街9号的俱乐部第六分部(东环分店)健身。在使用杠铃时,杨女士和她的爱人分别从杠铃的两边将杠铃片卸下,由于两个人的卸载速度不同,杠铃因失衡突然翻落,杨女士当即被砸成左臂尺骨骨折。事后,杨女士的委托代理人曾多次去俱乐部进行协商,但双方一直没能达成一致。为维护自己的权益,杨女士向东城区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东环分店赔付医药费、误工费等各种费用共计1万多元。 “浩沙健与美”俱乐部委托代理人戢律师强调,杨女士在健身时被杠铃砸伤,完全是被告个人对器械使用不当造成的,俱乐部不应当对此承担责任。她说:“俱乐部在每个会员入会的时候都对各种器械的使用作过说明,而且像这种大型器械,旁边的墙上都会有安全操作规章。”她还说:“俱乐部有专门人员对会员进行监护,但是普通会员不可能享受到只有贵宾才能享受的‘一对一’服务。而杨女士从2003年8月开始在俱乐部进行健身,到2004年4月,长达8个多月的时间,她应当比较熟悉俱乐部器械的使用,并且具备使用一些较大型的器械应有的安全意识。对这件事情,俱乐部虽然有责任,但是不可能成为会员的保护人。”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和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体育消费已成为都市生活的新时尚。北京市民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不仅在总量上明显增长,而且在结构上也日益呈现多样化、分层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据北京零点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平均每个人一年用于体育健身的消费达到800元,健身产业的大市场逐渐成为投资的新“奶酪”。而在全民健身非常普及的中山市,常年参加健身的人数达到50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40%。正因为如此,很多喜欢健身的时尚人士和成功人士开始走进各种体育健身俱乐部,成为持卡消费一族。亚洲运动及体适能专业学院创办人黄慎坚认为,目前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直观的、分散的室外健身,他们需要有组织的、有专业教练指导的健身,渴望得到更多的健身知识、健身指导。虽然目前对北京健身教练的缺口到底有多大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据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主任黄竹杭介绍,体育大学的学生经常被健身俱乐部请出去担任健身教练,健身操、健美等很多专业的学生已经供不应求。 但是,与健身活动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处于急剧扩张中的健身俱乐部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健身器材安全系数低,健身教练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相对滞后,公民健身安全意识薄弱,因此而“伤身”的例子不胜枚举。记者了解到,此前,在同一家俱乐部的一处外地分店,也曾发生过受伤索赔的事。 北京市东城区社会体育管理中心的刘先生,同时也是北京某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兼职教练。他说,当前,很多健身教练的专业化程度不够,而且相对于旺盛的社会需求来说,健身教练的总体数量相对滞后,而且当前俱乐部对健身教练的管理也成为难题。据他了解,目前,各俱乐部都有几名专业素质过硬的教练,但浑水摸鱼的也不少。其中,真正取得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认证的教练并不多,有的教练没有国内的资质认证却有了国外健身机构的认可。 但是,他也注意到:“不能否认,有些人到健身房健身是一种对时尚的盲目追随。而且有些年轻的男性会员会因为攀比,强行加大训练强度到自己不能承受的地步,往往导致扭伤、骨折等意外事故发生。” 法院今天对此案没有最后判决,而且原被告双方都愿意用调解的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但是,记者相信,存在于健身房里的安全隐患短期内不会因为这起官司的了结而彻底消除。 本报北京8月11日电 作者:实习生 刘敏 本报记者 万兴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