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田径攻尖计划为何世锦赛受挫? 出国光练不赛不灵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08:44 中国青年报

  世锦赛首日,24岁的朱红军在男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名列第九;同一天,21岁的奥运会冠军邢慧娜在女子万米比赛中只拿到第四。次日,20岁的姜静在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本来形势大好,但很快被罚下场。随着赛程的展开,第四天中国年轻选手全面登场,20岁的男子撑杆跳高选手刘飞亮三次折在5米30的横杆面前;24岁的杨耀祖在男子200米预赛中仅跑出21秒03排名小组第五,无缘复赛……

  自从3年前田管中心推出“攻尖计划”后,最大的成功佐证便是刘翔和邢慧娜在奥运会上的两枚沉甸甸的金牌。但本届世锦赛中国2008年奥运会骨干选手的纷纷落马,使中国田径的“攻尖计划”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强劲挑战。

  责任不该徒弟一肩扛

  去年,雅典奥运会朱红军获20公里比赛第六名,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本次比赛出发之前,教练说朱红军练得不错。但不知道是否因为高原训练的缘故,朱红军恰恰在最后两公里时体力透支。天气热走不好,天气凉也走不好,不能怪裁判,只能怪我们没有练到点子上。

  “我最不满意的就是竞走”,田管中心副主任冯树勇今天还有些生气,“投入很大,请了很多教练、裁判来讲课,这次什么效果也没看见。”

  还有邢慧娜,一句“对手太强”,让人感到无奈。虽然她还表示,以后不见得会再输给埃塞俄比亚军团,但实际上,无论迪巴巴还是哈德雷,只要她们在第一集团集体冲刺,邢慧娜在后程很难与她们抗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已经不是运动员自身的问题。从训练手段到赛前准备,缺少一个科学、周密、详尽的计划,只把运动员一个人摆在外面承受种种压力,而这种压力不是队里嘴上说说“减压”就能减下去的。

  还有一个例子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我们的教练虽然也坐在场边指挥,但比赛结束(尤其是没有取得好成绩)之后便立刻走得无影无踪,他们从来不到混合采访区看看自己的队员。国外的教练大多对队员和记者十分友善,比赛结束之后,教练一般都会主动到采访区和弟子一起接受采访,顺便帮弟子做些服务工作———如带件外衣给浑身是汗的队员披上,以免他们在接受采访时着凉。但我们的队员在接受采访时,总是一身单衣冷得哆嗦,让记者都不忍心多提问题。

  经验不足成最大软肋

  女子20公里竞走,姜静前两圈紧跟伊万诺娃,但付出的却是两张红卡代价。教练邢富国后来解释说:“当时伊万诺娃一圈用8分25秒左右,这是很快的速度,坚持下来就破世界纪录了,姜静实力不如对手,但怕前面跟不上,所以一直跟着,技术上就考虑不了那么多了。”

  其实,以姜静的实力,跟不上伊万诺娃并无大碍,后面的选手追她也难,但姜静就是心态出了问题,结果反而不佳。

  “按说姜静的技术是队里最好的,前不久参加的比赛一张红卡也没有吃过。”邢富国惋惜地说,“就是这次太着急了,跟着对手的节奏走,一下子就被拖垮了。”

  姜静欠的是正常心态,刘飞亮缺的则是大赛经验。

  两个月前美国普雷方丹田径精英赛,刘飞亮跳出5米70的个人最好成绩,将沉寂5年之久的全国纪录提高了7厘米,但仅仅出彩一次显然不够。

  本届世锦赛撑杆跳高比赛开始,刘飞亮的第一跳极其失败,人还没腾空便摔倒在海绵垫子上,还险些受伤。受到如此“惊吓”,刘飞亮后面的试跳也变成了走过场,连5米30的起跳高度都没能征服。

  抛开成绩不谈,发生在刘飞亮身上的另一件事却可能真的会断送他的前途。撑杆跳高比赛结束后,组委会工作人员通知刘飞亮被抽到药检,但刘飞亮较低的英语水平使他无法弄清楚到何处药检,而按照规定,在指定时间内没有出现在药检现场的运动员,一律按药检阳性处理,结果就是被禁赛。刘飞亮当时很着急,但没有人能帮他。直到刘飞亮跑到运动员休息室,见到等着采访他的记者,才知道马上要去检录处药检。

  如果能多一些大赛经验,掌握一些实用英语,刘飞亮也不至于如此狼狈。

  出国光练不赛还是不灵

  “太差了,太差了”,无缘复赛的杨耀祖对记者摆着手迅速走过混合采访区,他一个字也不愿意说。直到5分钟后平静下来,他才懊恼地说:“真是很遗憾,一点比赛感觉都没有,跑成这样真不知道回去该怎么交代。”

  杨耀祖在美国训练半年,个人200米最好成绩达到20秒88,这本是一个确保进入决赛的成绩,但他缺少真正比赛的检验,自然难以发挥出正常水平。

  “心里很难受,今天差就差在训练时缺少大赛刺激。从美国训练回来后,我几乎没有参加任何大的比赛,世锦赛是最近一段时间的第一场大赛。由于缺少实战演练,所以一到赛场,我感觉身体和心理各方面都调动不起来。简单地说,就是蒙了。”

  “我想,我们的训练和实战有些脱钩。”杨耀祖说,“我们虽然训练期间在美国参加了一些比赛,但大多是美国大学内的锦标赛,或者是一些小比赛,根本不能和世锦赛这种大赛的氛围相提并论。”

  “这次比赛我感觉体能很充沛,这半年确实把身体基础打好了。但总这么练,根本没有比赛的感觉。带我训练的哈特教练是不错,但是他带的徒弟很多,平常很少给我特别细致的指导,在我临走时他问我世锦赛准备得怎么样,我说还要用比赛刺激一下,他点了点头,也没说什么。”

  以现在这样的惨淡成绩,中国田径代表团居然还有人表示乐观,“别着急,不就是牌吗?去年奥运会大家比现在着急,最后一天还不是回来两块金牌?!所以,这次也一样,大家耐心等着就好了。”

  不过,这种守株待兔般的“耐心”是等不来什么好成绩的。想要取得好成绩,就要让失利的这些人多多出去参加大赛。田管中心送出去一个刘翔,送出去一个杨耀祖,还远远不够。至于田管中心认为出国比赛的最大障碍———经费问题,并不是根本问题,很多省市愿意和田管中心共同出钱送自己的运动员出去比赛,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正如冯树勇所言,要想在北京奥运会上有所突破,“尽量多送一些运动员到国外去比赛,用比赛带动训练,提高运动员国际大赛的经验和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事实上,中国田径“攻尖计划”的受挫,在其他不少项目上亦存在着。

  本报赫尔辛基8月10日电

  作者:特派记者 郭剑


  爱问(iAsk.com)田径 相关网页约2,403,15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