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随波逐流和貌合神离的四年--国奥的困惑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5月15日10:00 今晚报 | |||||||||
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他们成长在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温室”里,他们在一片“超白金”的赞誉中逐渐迷失方向,他们在承载奥运希望的征程中一败涂地,他们——就是曾经带给国人无限希望与梦想、无限感伤与哀愁的U23国家队。 曾记否,阿根廷世青赛上那批毛头小伙子如初生牛犊一样无所畏惧,一招一式颇有几分艺术足球的韵味。可是斗转星移之间,昔日在江湖博得名号的利器已成一把生锈的钝刀
从独树一帜到随波逐流 当年,在一番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心准备之后,一群涉世不深的毛头小子硬是在阿根廷闯出了名堂,“超白金”一代不胫而走。可是随着世青赛的成功,这批队员有了名气之后迅速成为各支甲A俱乐部疯抢的“香饽饽”,高额的工资、优厚的待遇、媒体和球迷的追捧也随之而来,而危机就在此时产生。 习惯了训练场内枯燥训练的苦孩子好似在一夜之间成了腰缠万贯的有钱人,怎奈他们稚嫩的肩膀还难以承受金钱的巨大压力,年轻的心态更是很难抗拒来自名与利的诱惑,心态的失衡让他们在场外的生活多姿多彩,场内的技艺却不进反退。当这批“名角大腕”重新集结,准备向奥运会这个终极目标冲击时,沈祥福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为队伍整风。可惜老实的祥福哪里想到,球员还是这批球员,可是短短几天的整风怎能够拯救他们已经深入骨髓的一些陋习和傲慢。于是,当U23国家队兵败长沙之后,球迷们在顿足捶胸,沈祥福在深深自责,而我们的队员们却终于找到了“如释重负”的感觉。虽然在嘴上还有些愤怒,可是他们发泄的不是失败后的郁闷,而是对足协限薪政策的不满,这真让人可悲可叹。 从极度团结到貌合神离 在钱包鼓起来之后,这批队员的心态和作风也在发生着悄然的改变,世青赛成功所依赖的团队精神到了冲击雅典之时已荡然无存。记者在跟随中国U23国家队采访时发现,一直宣称非常团结的“沈家军”,实际上并没有想像中的团结。当马来西亚队在武汉攻破中国队的大门时,没有被列入18人名单中的个别球员甚至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而客战德黑兰时也有队员对替补杜威的张宝峰不买账。 无奈之下,沈祥福只得再次抛出“整风”这一撒手锏,球队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在根子里面却很难说融洽,替补与主力之间的矛盾沈祥福一直都无法调和。本报见习记者杨先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