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爱马拉松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0月17日18:39 新浪体育 | |
我打小就酷爱体育,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滑冰、田径……不管什么运动,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参加。在所有体育运动中,对田径运动我情有独钟,且有过不菲的成绩:上学时取得校运会短跑两项冠军;在团中央系统运动会老年男子组60米决赛中勇夺金牌。这枚金牌的含金量之高在于:决赛中8名运动员大都在40多岁,而我当年是50岁。 爱上马拉松运动还得从1981年说起—— 第一届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1981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那天一大早我就赶到天安门广场。没想到广场旁早已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挤了个地方站住了脚。第一届北京马拉松比赛参赛选手似乎全是专业运动员,参加人数也不过几百人,尽管如此,因为是头一次在北京举行这么大规模的赛事,仍引起了一时轰动。人们拥挤着站在路旁争睹马拉松运动员的风采。随着前导车经过,身着鲜艳运动衣的运动员跑过来了,我激动地举起相机,由于人多拥挤,加上运动员们速度很快,没拍几张运动员们就已远去。尽管如此,那几张照片仍成为我当时炫耀的资本。 在以后每年的马拉松比赛时,我每场必到。记不清从那届马拉松开始,比赛起点改在了工人体育场。这下好了,高高的看台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望远镜里捕捉到著名马拉松选手的表情,我也再不用踮起脚伸着脖子站在马路边观看马拉松了。伴着雄壮的马拉松之歌,运动员们如万马奔腾,壮观的场面让人激动。每次观看比赛我都坚持始终。尤其是第一名运动员跑进体育场时,看台上的欢呼声震耳欲聋,气氛达到高潮。遗憾的是,前几届的冠军全是外国人。 1996年我去工体观看马拉松比赛,当时赛事设了观众参与奖。我居然意外地获得了为数不多的二等奖——一台25寸索尼大彩电!妻乐得合不拢嘴,说这是对我多年坚持看马拉松比赛的褒奖。 随着我国体育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北京国际马拉松也跻身于世界十大马拉松赛事行列。我国运动员也多次夺得北京马拉松赛的冠军。在观看马拉松比赛中,一个想法在我心中萌生,那就是自己要亲身体验北京马拉松比赛。 1999年,在我的倡议组织下,单位组队参加了当年的马拉松比赛,因实力有限,我们参赛的项目是小马拉松。当领到印有“我参加了北京马拉松”的T恤和一个黑色运动包时,我着实兴奋了几天,我也成为了北京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了。 那天早上,我和队员们站在天安门广场的万人阵容中,控制不住万分激动的心情。广场边黑压压的人群注视着我们,当年我不是也站在他们当中吗?如今我也成了万众瞩目的运动员了。 上午9:31分,发令枪响,运动员们如出闸的洪水冲向前方。我被裹在人潮中向前涌动,眼前全是跳动的脑袋。 经过天安门时,队伍逐渐拉开。前方是闪着警灯的前导车开道,身边跟随着中央电视台的摄像车,路边的警察和武警战士一字排开,那阵势的庞大壮观,让我感觉像是收到外国元首般的礼遇。再看身边: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各种肤色的外国人;更让我兴奋的是,那些著名的中外马拉松选手也在和我们一起向着终点前进。 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组织得井井有条,路边设里程标志,饮水站,救护站,途中有救护车,收容车,各路口有警察维护秩序。 自认为实力还可以的我,那天比赛真是小巫见大巫,先不说那些年轻人,就是和我年龄差不多的中年人,甚至六七十岁的老年人都实力不凡。跑在3000米路标时,我的腿有点沉,这时身边一位金发碧眼的老外超了过去,看上去有60多岁,这下可激怒了我,一咬牙我连超了连老外在内的十几个人。 跑到西单路口,四面八方的观众聚集在路旁,他们挥动着彩旗,向我们欢呼着给我们加油,瞬间我有了当明星的感觉,一场演唱会观众不过几万人,而马拉松的观众是沿着42195米的路线比比皆是,绝对是世界上场面最大观众最多的演出。 最终。我和队友们都跑进250名,不但拿到马拉松比赛证书,还得到了中国田径协会颁发的铜制奖牌。望着手里的奖牌我心情激动,因为我当时以年近半百,而队友们全是20多岁的小伙子。 在后来的一次运动中我扭伤了脚至今未愈,后几届马拉松我没参加,然而电视转播马拉松我仍不放过。等我脚伤好了,我还要参加马拉松比赛。因为,我爱马拉松!(刘爱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