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数字佐证22岁的上马成熟 赛道优化促成佳绩
从1996年到2017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昨天迎来22周岁的“生日”。作为国际田联认证的路跑金标赛事,“上马”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已成为上海靓丽的城市名片。22年,已经步入成年的上马成熟了吗?3个数字,足以说明问题。
“94%”完赛率显示水平提升
“之前连续跑了3年‘半马’,这次上马改革,我决定尝试一次‘全马’。”沪上银行职员刘恺以4小时25分完赛,兴奋异常。
昨天,以上马作为自己“首马”的跑者,或是近年来最多的一次。这主要源于上马今年的改革举措——首次取消半程项目,全程名额从去年的2万人扩容到2.8万人。全马名额多了,会不会有许多第一次跑全马的参赛者无法完成比赛?昨天上马组委会给出答案:全马选手完赛率达到94%。
“上马”每年的完赛率均领先全国,但94%足以让人惊讶。就在两年前,1.5万人参加上马全马项目,完赛率约89.4%。全马人数翻了近一番,完赛率却只增不减,表明参赛选手的态度、水平明显提升。
今年上马全程项目的中签率约为三成,上马门票的抢手程度丝毫没有下降。这些都证明,上海的业余马拉松整体水平每年都有大幅提高。国家青年中长跑队主教练李国强说,如今上海的业余跑者已不满足于跑起来,而是渴望跑得更好、更专业。赛后,许多完赛跑者还在交流“跑经”。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周瑾认为,从“上马”品牌的整体成长到上马系列赛的枝桠日丰,再到跑友们的“日趋严肃和专业”,多种因素汇聚在一起,便有了上马进入“全马时代”的不俗成绩单。
“4公里”优化赛段促成佳绩
“今天我们团好多人PB(创造个人最佳)了!”沪上Yea跑团团长施叶在赛后第一时间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天气帮忙”——温度、湿度都非常有利于选手创造佳绩,但施叶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赛道更容易跑了!”
世界大满贯之一的柏林马拉松,被称为“为纪录而生”。屡屡创造佳绩的原因,就在于那里的赛道平坦笔直。上马一直在想办法,借鉴“柏马”长处。
今年,组委会把赛道调整到更适合全马跑者的路线,新增黄浦滨江赛段的同时,把原来徐汇滨江赛段进行调整,还取消了后半程爬升两次上桥的路线设置,减少后半程的折返。本届上马优化过的赛道总长约为4公里,就是这精心设计、反复论证的“4公里”,帮助更多跑者创造个人最佳成绩。
“1分钟”里提供救援带来安心
从运动员倒地,到急救人员上前查看和救治,全部过程仅仅发生在1分钟之内。这是昨天出现在上马赛道的惊心动魄一幕。
陆乐率领的“第一反应”救援志愿者团队今年第5年执行上马保障任务,他们的急救志愿者2013年只有50人,今年已达445名,占上马医护人员、医疗志愿者人数的约一半。“2016年上马,我们创造了超越东京马拉松的救援效率:从运动员倒地到获得CPR(心肺复苏术)的平均时间为0.68分钟;现场CPR的平均持续时间是4.80分钟;现场AED(心脏除颤仪)的平均到达时间为2.06分钟。”陆乐说,今年的目标,就是更快。
医疗急救,是上马逐年提升服务保障质量的一个缩影。赛前,赛事推出急救跑者技能培训班,提供250个免费学习名额;上海气象部门赛前为“上马”度身定做精细化天气预报,从起点到终点以每十公里为基准发布气象数据,帮助选手提前做好准备。
赛中,上马增加移动厕所、海绵块、饮用水、运动饮料、补给站、小食品和志愿者的数量。从15公里开始,设立8个能量补给点,向跑者提供香蕉、番茄、能量棒、蛋糕、巧克力等补给品。选手在后半程容易产生腿部肌肉僵硬、抽筋,组委会在相关路段设置“滚轴补给站”,由志愿者为有需要的跑者放松腿部肌肉。
(解放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