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95公里跑道蕴藏多少商机?

2016年04月06日10:06    南方日报 收藏本文
42.195公里跑道蕴藏多少商机?42.195公里跑道蕴藏多少商机?

  4月1日晚,广州,广州塔附近的滨江东路上,10名跑步爱好者全副武装在夜色中匀速奔跑。该夜跑小队负责人、资深跑友江仲文已坚持4年,其余9名队友最少的也坚持了1年。他们每次跑完之后,聊的最多的话题是:下一场马拉松赛什么时候开始?

  次日中午,再次见到记者的江仲文,对前一晚的话题仍意犹未尽。从一个学生时代长跑体测勉强及格到连续4届参与广州马拉松赛,29岁的江仲文回味跑步之旅时说道:“既锻炼了身体,又认识了新朋友,我觉得很值。”

  江仲文只是2015年全国150万马拉松参赛者中的一员。这一年,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从2010年的13场增加至134场,比2014年增加了83场,5 年差不多增长了10倍。两个多月前,2015中国马拉松年会在广州举行,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高志丹在会上对中国田径尤其是马拉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预计未来5年跑步将成为中国第一运动,马拉松衍生的跑步经济市场潜力巨大。

  A。运动新宠 跑团人数一年增4倍

  去年10月16日,媒体人周月在朋友圈发最新动态,内容是她在2015年广州马拉松迷你赛的报名已经中签,这一结果让她激动不已。

  2015年,“广马”的总中签率不足四成,而最受市民喜爱的迷你马拉松中签率更是只有27%。显然,参赛名额与跑步爱好者的需求还有距离。

  每天都能认识新跑友

  来自东莞的林玉清参加了刚结束的东莞半程马拉松赛,这是她第一次“触马”,用时2小时27分49秒。

  “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感觉好兴奋,一开始还担心跑不完,以前跑步最多只跑完15公里,比赛结束时,觉得自己非常有成就感。”说起自己是如何与长跑结缘,林玉 清回忆道:“中学时老师认为我有长跑潜力,虽然自己当时信心不足,但几次训练之后,比赛时居然获得了第三名,我对跑步从此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近年,林玉清身边的不少朋友也加入到了长跑大军当中,她还有一个朋友参加了“全马”(42.195公里)。

  江仲文几乎每天都能认识新加入他的跑团的人。据他回忆,他组织的线下夜跑小组于去年6月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就由最初的1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400多人,扩张了四倍。

  据运动APP“咕咚”提供的数据,截至2015年10月,“咕咚”注册用户已超过4000万,所有用户每天平均产生的步数之和,足够绕地球600多圈。

  赛事数量年增幅160%

  今年才过去3个月,便有容桂半程马拉松赛、深圳大鹏新年马拉松赛、厚街工业旅游半程马拉松赛、清远马拉松赛、东莞松山湖马拉松赛和阳江海陵岛环岛国际马拉松赛6个不同规模的马拉松赛事在广东范围内举行。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广东还有3场大型马拉松赛事已在筹备之中,包括目前在省内影响力最大的广州马拉松赛。当然,不排除还有其他赛事突然“杀出”的可能。

  马拉松赛事受到了众多跑步爱好者的热捧,从参与者的年龄、职业等角度来看,几乎达到了全民参与的程度。

  以“广马”为例,2015年参赛规模已达3万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全马”男选手78岁、女选手73岁。年龄最小的“全马”男选手20岁、女选手20岁,而 20岁也是“广马”报名要求的最低年龄。参加广州马拉松的选手有律师、房地产工作人员、淘宝店店主、媒体从业人员、设计师等。

  广东的马拉松热,是全国马拉松赛事火热的一个缩影。中国田协公布的2015年中国马拉松相关数据显示:全年赛事达到134场,参与人数达到15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杜兆才在报告中介绍,2015年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实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 关运动赛事达到了134场,较上一年增长了83场,增幅超过160%,其中全程马拉松53场,半程马拉松43场,10公里赛事13场,百公里赛事4场,其 他距离赛事12场。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从2010年的13场到如今的134场,5年差不多增长了10倍。

  从覆盖区域上看,目前马拉松赛事已经涵盖了4个直辖市和全国23省、自治区的79个城市,全国已有84%的省区市有一场或多场马拉松赛事。

  年轻一代是主力军

  由于马拉松全程过长,并不适合所有人参赛,近年来,一些缩短里程的马拉松在国内同样火热,比如半程马拉松和迷你马拉松,这两种形式的马拉松赛里程一般为20公里和10公里。

  数据显示,2014年“广马”共吸引了4.98万人报名参赛,2015年“广马”报名人数则激增到7.8万人,比前一年增加57%。在约3万人的入围选手中,20岁到39岁的选手占总人数的75.4%,人数达到22620人,可以说,年轻一代成为跑马的主力军。

  跑步经济迅猛发展

  江仲文为跑马拉松,在装备上花费不少,从最初每年花在鞋和衣服的500元,发展到如今的每年1200元,其中专业跑鞋每年就要两双。

  两大全球性运动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是多项国际级马拉松赛事的赞助商。耐克发布的财报显示,2015年,其第三季度的销售额和利润均超过第一季度,前三个季 度鞋履及服装的订单同比增长9%,其中中华地区的订单增长了22%。受到旗下品牌Reebok稳健增长的带动,阿迪达斯在2015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上涨了 10.4%。

  不光是国外体育用品巨头吸金,国内体育用品厂商也纷纷切分跑步运动的巨大市场蛋糕。赞助“广马”的特步,早已从跑步经济中尝到了甜头。特步仅去年就赞助了13场马拉松赛事,推出3个跑鞋系列产品,其去年营收同比增长10%,达到47.78亿元。

  据中国田径协会和国际咨询机构尼尔森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跑步人群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跑者人均消费3601元购买跑步装备,跑步无疑带动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除了跑步装备,不少城市已感受到举办马拉松赛事带来的其他方面的巨大商机。2016年年初,容桂半程马拉松赛作为佛山地区第一个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 松赛事鸣枪,吸引了美国、日本、肯尼亚、厄瓜多尔等16个国家9000多名长跑爱好者加入。赛事举办期间,容桂展业路、文华路附近的酒店宾馆全部爆满,前 往天佑城商圈各大商店消费的人数也大幅上扬。

  家住天佑城附近的杨明说,因有朋友参加容桂半马比赛,他提前一周想在天佑城附近一家酒店预订赛事当天的房间,被告知已爆满。

  2015中国马拉松年会今年年初在广州举行,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高志丹表示,目前跑步市场规模300亿,跑步经济迅猛发展,创业者、民众参与热情高涨。未来5年跑步将成为中国第一运动,马拉松衍生的跑步经济市场潜力巨大,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B。风靡探因 马拉松运动为何风靡中国

  一方面是因为该运动适合人群广,各年龄段、各收入层次的国人都能轻易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它不仅能成为新的城市名片,还能带来真金白银的消费。这项既满足大众需求又名利双收的赛事,没有几个城市不想参与。

  有双鞋就能跑“马”

  马拉松,是一项非常简单的运动。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卫说:“跑步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运动健身方式,成为很多人的健身首选。”相比之下,球类运动强调身体对抗,射箭、射击、击剑、游泳等运动受场地限制,而跑步者只需一套衣服和一双鞋。

  另外,除了奥运会和亚运会这样的综合性体育赛事之外,单个的国际马拉松赛从来不拒绝业余选手报名,开放的名额动辄上万。亲身参与赛事,远比观看赛事对普通人更具有吸引力,这使得马拉松参与群体庞大。

  马拉松的火热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密不可分。首先国人在满足物质需求的情况下,对于健身、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愿意花钱来享受生活。再加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场地、赛事组织、健身指导都在相关部门尤其是体育部门的努力下不断完善,给了马拉松更多的成长土壤。

  将城市特色融入“跑道”

  谈到举办马拉松赛,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党委书记罗京军当时表示:“我们已经举办过亚运会,单项世锦赛、WTA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等系列国内外大赛,而 成功举办马拉松赛将加快‘全国一流体育城市’建设的节奏,提升广州体育赛事名片的知名度,扎实推进广州国际化一流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国内不少城市举办马拉松比赛,有着与广州相似的想法。通过一届赛事,提升城市知名度,将该城市在旅游、文化、商业等方面的特色融入“跑道”,在参与者“用脚丈量生活”的过程中推广自己。

  此外,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取消了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鼓励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于是,从2015年开始,马拉松赛事便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

  拉动旅游业餐饮业增长

  对举办赛事城市而言,马拉松赛除了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介绍城市的发展和风貌,还为举办城市吸引到大量的资金,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据调查数据显示,约有200万人观看了2015年的纽约马拉松。因为这项比赛的契机,主办方一年的盈利额达7300万美元,纽约当地消费税和住宿税的总额 达2220万美元,近万名选手一共捐出3450万美元的慈善金额……综合各方面的收益,该赛事创造的经济效益约达25亿人民币。

  高晓波认为,马拉松的火热,不仅仅是赛事的火热,还是旅游的火热。他说:“一个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不仅在当地,在全国都会引起关注,不少其他城市的跑步爱好者会抓住机会参加赛事,对这个城市的形象推广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拉动当地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增长。”

  目前最新的数据显示,2014年,负责“广马”赛事运营和推广的智美集团的赛事运营收入约2.5亿元人民币,增长148.7%;赛事运营毛利润达到1.5亿元人民币,增加117.3%。

  C。利弊共存 考验办赛城市管理水平

  马拉松在中国迎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但其发展背后存在的问题也同样让人担忧。近年新办的赛事,在组织方面暴露出了经验欠缺和应对失当等问题,一度让其陷入舆论漩涡。

  纠错能力很重要

  江仲文回忆起第一次参加“广马”的经历时说:“我当时跑到第25公里至第30公里的时候,发现补给点没有水,而身体已经接近极限了,没有水的话,后面很难支撑下去。”

  不过江仲文也肯定了“广马”主办方的纠错能力,第二年,在相同的位置,运动员可以获得水分补充。

  除了“广马”,今年年初开跑的广东某马拉松赛事暴露了更严重的问题。根据当地卫计局的不完全统计,近2万人参赛,其中接受救治总人数为12208人次,其 中肌肉痉挛9838人,扭伤1743人,擦伤194人。赛会出动救护车23次,其中送院救治17人,危重症5人,其中3人入住ICU,2人入住心内科。该 赛事被外界戏称为“最受伤马拉松”。

  对此,高晓波认为:“举办马拉松赛检验了当地政府的城市管理水平,包括交通、安保、线路规划等,如果能通过办马拉松积累一定的管理经验,从而提升水平,对当地也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

  电视直播引质疑

  另一个问题是,办赛城市都将电视直播作为推广的必备手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比赛都能有令人满意的收视率。资料显示,央视每年的马拉松赛事转播在20场左 右,平均收视率仅为0.17%,收视最低的马拉松赛事甚至不到0.1%。相比之下,3月29日那场事关中国队世界杯预选赛命运的“中卡之战”,平均收视率 达到了3.03%,远在马拉松之上。从电视转播受欢迎程度来说,马拉松似乎还不能与世界公认的第一运动足球“掰手腕”。

  低收视率也让一些人质疑马拉松比赛动辄全程直播的必要性,广州体育学院广播电视传播学教师张天建认为:“马拉松赛事热的背后是扎堆跟风的从众心理在作祟, 一些地方政府更是借此进行攀比。一个城市要展示城市形象,必然借助电视等媒体,搞全方位、大而全的电视直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马拉松赛密集上演,且无鲜明 个性特色,必然造成受众审美疲劳,收视率低是必然的结果。”

  显然,办不办赛和如何办赛,对城市来说必须深思熟虑。马拉松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组织、办赛工作存在太多漏洞,主办城市反而会割伤自己。

  他山之石 赛事不宜千篇一律 突出当地文化内涵

  我国要想把马拉松运动做大做好,还需要不断地完善马拉松的赛事组织能力和承办水平,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美国一年有超过1000场马拉松比赛,日本全国共有1867个各种规模的马拉松比赛。这些比赛的组织也是通过多年的摸索才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马拉松首要的问题是避免交通拥堵,据了解,英国内政部专门出台了具有行政效力的规定《道路和公共场所运动活动安全指导》,而美国也有《安全道路比赛指 南》。一些媒体总结了国外组织者的经验:让专业人士运营,政府不当组织者;事先和当地社区居民、商户沟通,取得其认可;若当地居民不同意,组织者必须修改 线路;由专业人士对赛事进行风险评估,组织方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对居民干扰和安全风险;在线路设计和时间安排上,组织方也需要尽量减少对居民日常交通的干 扰。这些经验都保证了国外的马拉松赛事越办越好,有效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近邻日本举办的马拉松赛事以细致周到的组织闻名,以东京马拉松为例,赛前3个月左右开始招募比赛志愿者。根据志愿者不同的职责,提前组织不同的培训,并保 证志愿者的训练充分,分工明确。因为举办比赛而引起的道路管制会早早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在比赛开赛前十天,管制路线图就会在路口、地铁公交车、布告栏等 处刊登。同时还会标出替代道路引导驾驶者,以疏导的方式去缓解交通拥堵。

  此外,面对马拉松比赛越来越多很有可能陷入“千篇一律”的困境,高晓波建议:“马拉松比赛可以多元化,形式可以多样化,一是可以根据当地特色,突出当地的 文化内涵,比如在设计线路的时候沿着景点跑;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搞成类似于亲子马拉松、团体接力马拉松这类的形式,尽可能地将马拉松比赛办出花样。”

  本版撰文 见习记者 金朱玺 记者 彭博

文章关键词:马拉松商机经济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