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波澜壮阔。新常态下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方兴未艾,“供给侧改革”带来新动力,“一带一路”开启合作互利共赢之窗……
2015年,我们都是中国经济社会波澜壮阔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我们喜欢在朋友圈晒跑步,我们更喜欢分享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带来的健康生活方式;
我们喜欢宅在家里叫外卖,我们更喜欢身体力行为O2O行业的大发展添砖加瓦;
我们喜欢搭帅哥的顺风车上班下班,我们更喜欢这种被共享经济、互联网+交通改变着的生活;
我们依依不舍地把经营了十几年的铺面搬离北京,我们和朋友聊这就叫“疏解非首都功能”;
我们不喜欢各种行业寒冬,我们不喜欢降薪裁员跳槽转行,因为我们坚信困难是暂时的、未来是光明的;
……
跑步:当你开跑,3601元就离开了你的腰包
跑步
一项事先张扬的朋友圈运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陈惟杉|北京报道
跑步在中国似乎还从未有过如此之高的地位。从在自家楼下的小花园随便跑跑,到以设计好的造型参加一场马拉松赛,2015年中国人似乎都跑起来了。
有人发现,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民众会开始爱上跑步。似乎也正是在2012年,当中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跑步潮开始涌向中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跑步曾风靡很多国家,但当这项运动登陆中国时,它变得前所未有的“潮”。
在一个手机APP与运动手表都可以施展定位功能的当下,每个人在翻看自己的朋友圈时恐怕都会找到几张被晒出的跑图。我们难以估量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兴起在多大程度上助推了这股跑步热潮,但是当微信与QQ都开始提醒你每天走了多少步、在朋友中排名第几时,谁不愿意每天多走(跑)几步呢?
坚持跑步,“全靠朋友圈”
肖光睿是亚洲开发银行高级PPP项目官员,2015年他完成了自己人生中首次全程马拉松——北京马拉松,在随后的上海马拉松中,他的完赛时间迈过了4小时的大关。此外,他在2015年还参加了4场半程马拉松赛事。
38岁的肖光睿在两年前决定跑马拉松,他回忆自己当时的水平为“半跑半走三公里”。
“当时每次出差秘书帮我订酒店,我都要求酒店要带健身房,但其实出差一周也就会去一次。在跑步机上往往是先跑1公里,感觉体力不行了就开始走,走上1公里后觉得还是要再跑跑,于是就再跑上1公里。”肖光睿说,当时正苦恼于超过35岁后身体开始走下坡路,自己一直想要去运动,却始终执行不下来。为此,他想出的“对策”是高调宣布自己要跑2014年的北京马拉松,“因为先在朋友圈里把话说出去了,会倒逼自己去准备。”
从2014年那场半程马拉松开始,肖光睿逐渐“跑上了瘾”。他现在每隔两三个月会参加一次马拉松赛事,“一方面是玩儿,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参赛迫使自己每周有规律地跑步,跑步是件很简单的事,但难在坚持。”为了备战马拉松,肖光睿每周会跑三到四次,总跑量在50到70公里之间,他在工作日会“插空跑”,经常会在早上5点多起床,然后在6点到7点之间跑步。
对于如何坚持下来的问题,肖光睿觉得社交媒体扮演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了参加各种微信群与跑友分享赛事信息与跑步经验外,他认为自己在晒跑图这件事上一直很节制,“我最多就是参加比赛时会贴到朋友圈,不像一些人每跑一次都要晒”。但他还是笑称自己能坚持下来“全靠朋友圈”,“每个人都会有虚荣心,而晒跑图为我提供了一种高大上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朋友圈里炫这个别人会觉得很不错,也变相让自己坚持了下来”。
社交媒体对跑步热潮的推动作用可能难以量化,但跑步APP这几年确实火了。有数据显示,耐克在2012年推出的一款跑步APP Nike+Running,2013年在中国的增长率高达258%,而国产跑步APP咕咚在2014年还曾分两笔获得9000万美元的融资。跑步是孤独的,但却有越来越多的跑步APP满足着人们记录与分享的需求,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告诉别人:我正在享受这项孤独的运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肖翊 摄
全民爱跑步
像肖光睿这样迷上跑步的人不在少数,从明星到身家过亿的企业家,再到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似乎没有谁置身于这股跑步热潮之外,哪怕你自己不跑,你的朋友圈也会被各种跑图刷屏,你最爱看的综艺节目可能是“跑男”。
万科总裁郁亮就曾以跑步者的形象出现在各种电视广告片中,作为“曾经的胖子”,郁亮正在不同的城市推出城市乐跑赛,而这位地产商甚至表示,跑步比工作更重要。当然,爱跑步的企业家不止郁亮一人,贴跑图就已经成为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微博上的常规发布内容,有网友甚至戏称潘石屹的微博成了他跑步时的“打卡器”,更有人感慨,自己在微博的运动排名中始终排不到第一位,因为前面总有潘石屹。
而不少明星也不只在综艺节目中开跑。搜狐就在2015年举办多季“晒跑”活动,邀请众多明星、名人挑战100公里“晒跑”任务,将跑步照片、路线、技巧晒到搜狐自媒体平台上,与粉丝们分享最新的跑步动态。
当然,更多的跑步者可能就在你我的身边。从清晨到夜晚,任何时候,只要你走在路上,都可能有穿戴着专业跑步装备、戴着耳机的跑步者从你身边经过。在朋友圈中,也总有人在不停地晒出GPS定位的跑图,用眼花缭乱的图案告诉你他刚刚又跑了多少公里。
2015年跑步的热度到底有多高?或许从“井喷”的马拉松赛事中可见一斑,当年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跑步赛事达到134场,较2014年增加了83场,增幅超过160%。而参赛人次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50万人次。
2015年北京马拉松只设了全程赛,但这看似有些高的门槛还是没能挡住人们的热情,组委会最终在61558名报名者中抽中了3万人参赛,在比赛当天,不少跑步者带着复杂的“高科技口罩”在中度污染的空气中开跑。有人开玩笑称,如果你当天没跑马拉松,恐怕很难在“微信运动”的排名中取得好名次了。
在这股热潮的背后,跑步经济正在被催生,调查机构尼尔森和中国田径协会近期联合发布了《2015年中国跑步人群调查研究报告》,调查发现,中国跑步者的人均花费为3601元,而越有经验的跑者越会消费更多来提升他们的成绩。除了运动手表、紧身衣裤和运动水杯等运动服和设备外,不少人还会花钱飞到不同的地方参赛。
肖光睿说,2016年下半年他会去参加德国柏林马拉松赛,对于柏林这样的“大满贯”赛事,由于近几年中国人不断高涨的参赛热情,中签率一般不会超过10%。对于来之不易的到柏林参赛的机会,肖光睿表示,他会带上一家老小。其实,带上家人,特别是孩子一起去参赛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他告诉记者,去各地参赛通常会成为一次家庭旅行,去年在北京与扬州参赛时,都是跑到最后一公里时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旁边为自己加油,自己把他们举在肩上一起跑过终点,“这样更加有意义,其实成绩都不重要。”
除了继续带着家人去不同的城市参赛外,肖光睿还想在今年众筹一本书,去收集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跑步的故事,他希望通过梳理每个人跑步的故事,去找到当下跑步热潮中人们的共鸣。“其实我们去年就想要做这件事情,但一直没有启动,但我今年会去做,我不是已经讲给你听了吗?”(中国经济周刊)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