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了很多年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跑的好,有没有偶然性和必然性?
经过仔细的摸索,发现,不同级别的赛事,情况差异非常大,基础赛事“偶然性”很大,越是到高级别和高水平,“必然”的因素更加起作用。
现如今,跑友能够参加的赛事真的是特别特别丰富,小到三五公里的比赛或者约跑,长点的有入门10K、半马,再远的有标准的马拉松,站在金字塔顶点的是一些百公里、百英里甚至更长的TDG330公里等赛事。
几年前无人问津的赛事,都因为跑步产业的高速发展而变得多彩多姿起来,顶级赛事参赛人数,可以用指数级放大去估量基础赛事,一场UTMB的关注人数翻一番,就意味着5公里10公里赛事上百倍的增量级。
还是回到跑步本身,处在金字塔下方的赛事,参与者特别丰富,出于任何目的跑步的人都有,训练水平和训练态度也大相径庭:
有人从来不训练,先天条件好,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有人训练不得法,但足够勤奋,也能取得一定成绩;
有的人剑走偏锋,在某些条件下扬名立万……这里有非常大的偶然因素。
然而,到了马拉松级别,则明显产生了一道分水岭:
训练不训练,可能会是5小时内外的差异;
训练的系统的,可能是4小时内外的差异;
训练系统再加上刻苦的,可能是3个半内外的差异;
而3小时内的精华选手,一定是有天赋+训练系统+刻苦,无一例外。
到了金字塔顶端的百公里、百英里赛事,绝对承载了更高级别的训练——不但有体系、有计划、有节奏,还有积累。一个靠偶然成功的跑者,能够在百公里级别跑出好成绩是很难想象的。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科学训练对每个跑步者——到了一定阶段——一定是必由之路,这也是跑步虽简单,跑好、跑长久却依旧无比繁杂的地方。对每个追求进阶的跑者而言,拿出一部分精力来学习和优化自己训练,必不可少。
我经常听到跑友在问:你的月跑量是多少?
这个近乎于二元论的问题真的极难回答,可能有人月跑量300公里都无法完成一次全程马拉松(比如他每天跑10公里,并且也很勤奋很辛苦),但是有人只要每月不足100公里就能跑出330以内的全马成绩(只要训练项目合理),而科学训练到200公里,则可能已经是质的飞跃了。
所以,跑步到底有没有偶然成功?
高级别是没有的。
苦练内功,让科学,全体系的训练安排进入计划中来,才能承载百公里这样的赛事。几乎每个跑在百公里路上的人都是江湖上混过、苦过、伤过的选手,所以百公里这样级别,表面看只是一群高手在跑,但那只是冰山的一角,所有人背后都是无数的努力,以伤痛为代价换来的科学,体系,及坚决的执行,才造就了赛场上的轻松,可能每个人的故事都够写一本书。
我特别喜欢百公里这样的赛事,喜欢那些选手的眼神和身姿,他们对于跑步的认知,背后无不伴随着超长时间激情与理性的打磨。
没有一个好的训练计划,谁都不能在这种巅峰对决的环境里取得必然胜利。就像嘉友跑的口号一样,Run don’t lie。跑步不会骗人。
我最近的百公里跑的都很糟糕,没有系统训练,无论天资多么牛逼,基础多好,没有系统备战都是不行的,我唯一能收获的就是,在明知道无法取得好成绩的情况下,尽量用最优化的临时解决方案来做的不那么难看。
其实,一个训练不足的比赛能够让你收获很多经验、教训和励志的故事。
但是,只有训练充足且科学的过程,才能让你玩儿转那些金字塔顶端的赛事。(跑步心情)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