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厦门马拉松落下帷幕,唯美赛道加上周到服务,让这个全国规模最大的海岛马拉松赛拥有着极高人气。同时,它也是国内马拉松顶级赛事之一,与北马、上马齐名的老牌赛事,已走过了14个年头,连续八年获得“国际田联路跑金牌赛事”称号。
非常有幸,新浪跑步邀请到了厦门马拉松品牌化创始人张思杰,为你独家揭秘,厦马的前世今生,一路走来的艰辛坎坷。
厦马源于跑者倡议 大学生是主力军
说到厦马的诞生,源于一次机缘巧合,那时候有位跑步爱好者无心发现,厦门岛内海滨环岛路线正好是42公里,一个马拉松的距离,便向市长倡议,当时的人大代表也一起发起倡议,这份倡议很快就被当时的市长接受,并且成为一个宣传城市面貌的很好方式。“由民众号召并最终成功举办,在十几年前,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张思杰表示。
厦马从决定到举办只剩3个月时间,和现在不同,当时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屈指可数,可以借鉴的非常有限,厦门赛事运营的经验也不足,只能摸索着前进,现学现卖。通过全市动员,第一届厦马的参赛人数达到1万2千人,国企扛起了赞助的大梁,厦门大学生是当年的主要生力军,“办成、办出气势”成了当年的赛事目标。
厦马运营进入瓶颈期:路在何方?
凭借着国企支持,群众的热情,厦马走到了第三届。这一年,群众们的热情已经慢慢退去,国企也不可能每年无偿地捐赠。没资金,品牌也还没形成,这些问题开始陆续涌现。厦马未来,路在何方?
第四个年头,媒体人张思杰开始挑起厦马大梁。刚接手厦门马拉松的时候,张思杰就想:马拉松是一项非常健康的运动,当时厦门一到晚上大家都是在打麻将,如果让大伙跑起来,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很快,这种想法遭到了挑战!为学习办赛经验,张思杰开始前往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取经。10几年前,马拉松并不像现在这么火爆!办马赛不仅没有功劳,甚至连苦劳都没有!这次行程,让他看见了中国办马拉松赛的艰难,赛事组织者们几乎都在苦苦煎熬,甚至承受着来自国内各界的压力和阻力。
“厦门马拉松未来应该怎么走?”这个问题成了最让他痛苦的事情。捧着自己写的调研笔记,张思杰和他的团队最终还是选择坚持。张思杰告诉自己,既然接下来了,就算头发熬白了也要办成!“不忘初心”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撑。
随后,张思杰和自己的团队开始接触、学习国内外赛事的运作经验。一方面,他们每天都翻译三篇国外精品赛事运营、赛事品牌建设文章;另一方面,考虑到国情,张思杰和他的团队开始思考怎么将国外的经验运用在国内赛事上,并请教有经验的运营组织,两岸的赛事合作也源于此。这时候办赛重心从“办好、办出气势”开始转移到“办得完整”,尽量满足跑者需求成为了厦马新的目标。
品牌化探索 促成两岸同枪起跑
最后,张思杰团队开始努力朝着厦马品牌化挺进:如何将厦马这样一个政府主办的赛事,办成让更多社会组织、品牌自愿捐赠以及赞助的对象?
厦马开始借助电视传统媒体的传播,如厦广电、央视的传播,以及后来的网络媒体、新媒体传播,社会组织、商业品牌的利益渐渐取得了回报,这也是当时经典广告回报模式。
说到张思杰的团队,“马班”就不得不提。这是一群非常有冲劲、有激情、能打拼的年轻人,厦马的成功离不开他们。那时候,和张思杰一起办马赛,整个团队经常需要整晚整晚地工作,有时候甚至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因为能打硬战、有拼劲,马班这只队伍声名远扬。
为了推动厦门马拉松,马班人利用厦门的地理位置,2008年与金门协商,成功促成两岸跑赛合作,几万人同枪开跑,两岸民间互动得到加强,靠着两只脚建起了纯纯的友谊。当时TVB和央视都给予了重点报道,这也让厦马得到了国际关注。
跑步不该是时尚产物 应该让更多人跑起来
时至今日,马拉松的火爆让很多人把马拉松看成一种时尚的东西,不跑马拉松就不是高人,这实在让人高兴不起来。从健身角度来看,普及一种健康的习惯、生活方式才应该是办马赛的目的,当某个城市大部分人都有跑步的习惯,才能帮助一个城市改变精神面貌。“中国现在能跑下全马的数量才几十万,按照现在的基数,应该是几千万才是合理的。”张思杰感慨道。
另外,每个城市都力图通过马拉松,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但是,如果仅是一成不变的马拉松赛,就算有一千张名片,亦是一堆白纸。依张思杰看来:凸显城市面貌,展现城市特色,百花齐放各自争奇斗艳,这才是办马拉松意义。
这两年,国内马拉松赛红红火火,也许会出现像厦马一样的精品赛事,也许有些赛事会因为时间最终被湮没。厦马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偶然,它源于人们对跑步的热爱,源于那种对健康生活的渴望,它离不开厦马几代人的呕血付出,离不开厦马人的苦苦坚持。张思杰和他的团队,始终不忘初心,他们成就厦马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一路走来一起成长。(子晨)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