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马拉松季走到尾声,连续几起半程马拉松猝死事件,给井喷式增长的马拉松热泼了冷水。但在普通人心目中,半马恐怕还是全程马拉松打个五折的概念。两年,8人猝死在半马终点前不远,正是半马“凶猛”所在。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是活生生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马拉松组委会,还是参赛跑者,为了安全,再做多少也不多。
半马难度不打折
又是一年马拉松季,截至目前,又有4人因各种原因猝死在半程马拉松赛事中。这样看来,一些人认为的“半马是全程马拉松难度的一半”的想法,比半马本身更危险。
记者12月5日从2015深圳国际马拉松比赛组委会获悉,一名33岁男子在当日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在离终点400米时突然倒地,抢救无效去世。
著名长跑运动员孙英杰,现在运营一个跑步训练营,旗下不少跑友从不爱跑步,到跨越了半马、全马门槛。孙英杰说,她从不敢让队员轻视半马。“我教育学员,要和全马一样,注意每一公里的体能分配,注意自己的运动能力、心脏的能力是不是够了。”
孙英杰说,有些业余跑者,胆子比他们练专业的都大。“我们经受过训练,知道人的极限在哪里,知道身体什么样的状况就要慎重了。相反很多年轻跑者有些轻视马拉松。”
著名跑者陈盆滨说,在跑步中,跑者要一直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一般极点就是指乳酸堆积后出现的疲劳感,这是正常的反应,坚持下去可以度过极点。但一旦出现胸闷、心悸、出虚汗甚至有呕吐症状,就不应该坚持,必须立即停止。”
终点前冲刺很致命
去年和今年国内马拉松的8名猝死者,都有几个共同点:二三十岁,除一人外均为男性,平时爱好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好,有一人还是特种兵出身,出事地点都在终点线前5公里内,参加的多为10公里和半马比赛。据马拉松救治方面专家、第一反应创始人陆乐介绍,数据上看,马拉松猝死的几个时间节点,包括半程极点和冲刺阶段。极点是人体感到最难受的时期,心跳及呼吸加快,并感到肌肉无力;而冲刺时,多发生在最后4公里,选手希望创造好成绩,忽视了心脏功能可能出现的问题。
作为跑步健身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悉尼奥运会竞走冠军王丽萍6日在接受采访时呼吁跑友要在跑步过程中量力而行,同时注意日常的力量练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健身。她说:“现在跑步运动很火很热,但是我感觉很多人跑得有些盲目,缺乏科学的指导。其实跑步是需要很好的体能作为基础的,只有科学系统的训练才能确保跑的过程中不受伤,不发生意外。”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11月底公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成年人的力量呈持续下滑趋势。王丽萍也指出力量训练如今成为很多健身人群容易忽视的“短板”。
“现在更多的人愿意到户外运动,不愿意到健身房里去。其实器械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王丽萍说。
救治奇迹是急救水平提升
两年,8人猝死,貌似中国赛事组织水平、救助水平没有提升。而考虑到今年马拉松呈井喷式增长,国内赛事运营水平确实提升了。在上海和无锡两站,都发生了跑友倒地后,被现场医疗力量救活的一幕。
东京马拉松零死亡率的“神话”,成了国内马拉松的范本。陆乐介绍,今年无锡马拉松见证了首宗心脏骤停选手,在接受现场CPR(心肺复苏术)+AED(除颤仪)施救成功的记录。半年后上海马拉松一位跑者中途倒地,则是路过跑友急救和现场医疗接力,完成又一个奇迹。
在陆乐看来,奇迹的发生,依赖完善的赛事保障系统,但这个系统的背后,是精准的风险管控、细致缜密的预案、跨部门的应急场景配合演练,以及强大的现场急救能力。
危机倒逼赛事升级
马拉松持续升温,国内跑步环境说实话并未好多少。空气质量依旧上下起伏,因跑步引发的猝死事件不时发生,相应的跑步人数仍在增加。这样的矛盾也在倒逼赛事组委会提升服务和现场医疗救治水平。
北京马拉松为了躲避可能的雾霾天气,将赛事提前一个月举行。其他措施还有取消了半马,拒绝缺乏长跑能力的跑友参赛,还有延长了关门时间,减少跑友压力。
相关负责人称,今年北马在赛道上安排了大量的急救志愿者、救护车、救援直升机和流动除颤仪,“这种东京马拉松标配的急救设备,在如今国内大型马拉松赛上也成了标准配置了。”北马组织者介绍。 (兰州晨报)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