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一个很普普通通的周六。我参加了第一反应北京中心(美国AHA认证的培训中心)的急救培训,学习了Heartsaver课程和第一反应人课程。从8:30一直到下午5:30,整整一天,其中经历了三次考试、四五次的模拟演习。最终,顺利完成考核,填妥资料,坐等AHA证书和第一反应人证书的到来。
学完特别激动,顺手发了一条微信。不料,朋友圈分成两种主要意见,一种是:这Heartsaver CPR和AED课程在哪儿学的?我想学一个!另一种是:学一个急救没啥,我也学过。我懂的,就是红会上门培训的那种。到底我学的和大家学过的、想象的有何不一样,有何启发感悟,先分享出来再说。
一,我为什么要学CPR(心肺复苏术)?
在佳汇中心,“第一反应”的办公室,培训老师第一句话问我们学员:请各位自我介绍一下,然后讲讲你今天为什么来这里学习。
我为什么要来学?很简单,我是一名跑者,也是一名记者。眼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学急救了。11月8日,上马韩火火倒地,经过急救幸运生还。有关急救还引发了一段嘴仗。在回京的高铁上,一直在想,如果当时我在韩火火身边,断然是不敢出手的。一是不懂得怎么救,二是我自己说不定会吓个半死。与其去掺和讨论那些急救的细节,还不如自己踏踏实实地学急救更实用。
上马回来的那一周,都在思考去哪儿学急救。正好在跑步猫健身大群里,“第一反应”在招募学员。来的正好,有好几个学员正好周六都有空,大家不约而同地报名参加了周六的培训。
“第一反应”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在2015,无锡马拉松赛事组委会首次和国内专业的现场急救系统“第一反应”战略合作,为马拉松赛事提供现场急救保障系统,派出志愿者急救队员170位,配备AED共计46台,电动车50辆,救援指挥车4辆。比赛中,一名选手倒地心脏骤停,在现场经过AED(自动心脏除颤仪)、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措施被急救工作人员紧急救护成功。这是中国首例马拉松“猝死”AED施救成功的案例。
11月15日,2015上饶全国半程马拉松终点处再发悲剧,一名20岁左右的选手倒地,最终经抢救无效死亡。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韩火火那样的幸运,遇到能拯救自己的天使(除颤20多次才救回来)。我们学CPR,并不奢望自己能够仗剑走天涯,但求危难时刻自己能做力所能及之事。学了CPR,也未必一定管用,但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希望。
二,CPR到底难不难?
这个问题,我现在的答案是:既难,又不难。
在14日之前,我的答案肯定是:很难,特别难。
和很多人一样,我对急救二字有些害怕。恐惧之一在于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恐惧之二在于万一施救不当自己会承担责任,恐惧之三在于自己不能帮忙反而会添乱,恐惧之四在于自己会不会被连累甚至也有危险。此外,学习是一回事,但实践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
此外,AED,即自动体外除颤仪,是不是特别复杂,平时没有AED进行实操,如何迅速掌握使用方法?
从一整天的培训来看,CPR本身其实并不难。当确认现场安全后,按操作进行录像确证、确认对方状态、大声呼救、指挥他人分工打急救电话和取AED,然后实施胸外按压。用掌根对准两乳中间的胸骨位置,利用重心按压,每次按压深度在5cm以上,还要保证胸廓充分回弹。每30次按压后,需要2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不能超过10秒,就得继续实施胸外按压。如果有AED,要适时进行除颤。
教官演示了AED的使用全过程,其实它是一个很智能的仪器,傻瓜式操作。开启电源后,按照它的提示一步一步地操作。比如给患者贴身电极贴片、让大家远离患者、电击除颤等。而且,在测心率和电击除颤需要有两次让其他人远离患者,其他时间CPR都照常按步骤进行。
这些操作说起来,确实不难。不过,现场操作,特别是分组分场景演练时,发现CPR并不是很容易,甚至有点难。比如,
第一,确认现场安全。这是教官反复强调的,下面我还会提到。很多次场景演练,在高速路上、在游泳池边,我们分组学员其他操作都基本正确无误,偏偏就忘记了这个。这也很接近现实,当危险或意外发生后,不少人要么惊慌远离,要么急救心切,不管不顾。
第二,面对干扰如何镇定。首先是家属同伴的干扰,救人心切,他们通常不会让一个陌生人插手的。教官告诉我们,要大声、坚定地告诉对方:我是急救人员,或我学过急救。其次,家属或同伴会自行抢救,不得法还坚持己见。这时需要你简洁清晰地告诉对方:我学过急救,让我来做。而且要指挥甲去拨打120电话,让乙去取急救箱或AED,让丙去维持现场秩序……
第三,是克服自身的紧张情绪。急救经验越少越是很难淡定。记得第一场考试时,CPR之前的大声呼救环节,我分明记得自己的声音都是颤抖的。几次场景模拟演习中,我们时常会遗漏若干小细节,比如肢体严重外伤要包扎,包扎后忘记写明包扎的具体事件等。这种的紧张情绪,只能靠多次培训、多次实践才能得以缓解。
总之,CPR并不神秘,不暗箱,步骤清晰,易学好记,本身并不难。难的是把培训过的知识、技能能迅速转化到现场的气定神闲、从容不迫和冷静应对。后者的难是需要靠时间的沉淀、反复的演练与实践。真可谓是,纸上谈兵易,具体实操难。
三,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第一个印象深刻的是:确认现场的安全。
在培训最初,王教官和陈莹教官问大家,这个楼道的逃生路线知道吗?
一片沉默。大家几乎都没注意到。即便其中有两三位在自我介绍中说自己专门学过急救。我以前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通常会去注意应急路线指示牌、厕所的位置、电梯和楼梯的位置。偏偏那天我疏忽了,心想着在一个急救培训中心的地方,怎么周围也得是安全的。
这就是麻痹大意。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自以为是,太多的想当然。包括,急救的场所是否安全,往往就是救援者容易忽视的一个地方。
很多新闻都有提及,一些高速路上发生了车祸,救援人员包括医生、警察,在施救的过程中被后面来不及躲闪的大车撞上,造成了二次事故。这在“第一反应”的教官看来,救援人员没有确保自己的安全,没首先保护好自己,是很不应该的,非常让人痛心。
在整天的培训中,在每一次场景模拟演习和总结发言中,教官强调最多的就是:要确认现场安全。不是每一个倒地的人我们都要马上出手。如果在高速路上、在火场中等危险正在发生的场所,我们首先要确保自身的安全,其次在确保安全前提下转移患者再进行施救,第三,要指挥多人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争取高级生命支持。如果现场不是安全的,我们只能放弃,而且还要尽快逃离这个不安全场所。只有确认现场是安全的,才继续接下来的急救。
这还包括我们在急救之前的自身防护,比如戴手套、戴护目镜等。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是,技能活学活用,实践中要见机行事,灵活运用。
现场恰好来了小朋友。教官提问,当楼里放生火灾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小朋友真不愧在学校里学过消防演习,如数家珍:要猫着腰,用毛巾捂住口鼻,沿着逃生路线,排队向楼外撤离……
对不对?这些知识点本身没太大问题。现在的北上广大城市,中小学以及很多办公场所,都会定期进行消防演练,有的还有地震演习。从教官演示的很多演习图片看,大家很认真地配合演习,不,叫“演戏”。现存的一些问题有,一是太过于形式化,学生们倒是很认真地猫腰外撤,老师们依然大大咧咧地不急不忙,没太当回事。二是比较机械。
回到小朋友的答案上,教官提醒我们:先要确认火源的大致方向。我们肯定不能冲着火源而去。要远离火源撤离。其次,还得分具体情况,如果火灾刚起,浓烟尚未到达的时候,我们就得撒丫子赶紧撤离,还猫腰、匍匐什么?那样显然太慢、太机械了!
四,我自己还有哪些不足?
当天下午,教官来了一场场景演练:发现有人到底昏迷不醒,两人一组来急救,因为堵车,救护车20分钟内无法及时到达,我们要连续CPR20分钟。最开始的胸外按压,我们都有条不紊地进行,每30次按压加2次人工呼吸,两人轮换接力急救。当几组过去,假体模特似乎变得越来越硬,其实是我们力气变弱。而此时才5分钟,时间却仿佛是小半天。最后同组的女生早已体力不支,我只能一个人持续胸外按压,按得手掌生疼,火辣辣的。借着人工呼吸,我赶紧左右手互换来按压,汗水吧嗒吧嗒往下淌。CPR真是急救活,力气小的女生还真Hold不住。即便是我们男生,平时也得多锻炼身体,否则照样Hold不住。
除了CPR,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应对窒息、肢体外伤的包扎、应对割伤止血、应对中暑、灾害自救与互救等。尤其是中暑,在夏季跑步中我们时常会遇到。
不过,我对包扎的技术掌握得还不是很好,还没把握。尤其是打结、缠绕和固定,还缺少多次的模拟操作。这是今后要继续学习、演练的一个重点。
五,今后我能做些什么?
首先,分享我所学到的CPR,破除其神秘感和恐惧感,让更多的人看到:人人都应该去学CPR,人人也都能学会CPR。
纸上得来终觉浅。其次就是实践,唯有不停地实践。在“第一反应”拿到AHA急救证书只是第一步,这证书有效期也就一年。好在“第一反应”承诺免费复训。最好的办法就是,时常回“第一反应”做助教、做志愿者,或去做一名马拉松赛事的志愿者,亲身参与救援保障。演练、实践的机会越多,自身的急救经验就越丰富、也就越沉着镇定。
CPR是救他人。这无法自救。据第一反应了解,目前全国懂得急救的人不足1%。要想自己也身处一个安全的环境,那就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急救队伍中来。
第三,我们要呼吁AED的普及。目前在北京,最多的是在首都机场。其他公共场所比较少见AED。对那些心脏病发的病人而言,最宝贵的时间就是4—6分钟,如果有及时的胸外按压 加上AED,不仅患者生还的几率很高,而且生还后后遗症较少。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