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路过的医生:专访北马参赛者杨达文

2015年09月24日10:46    新华网 收藏本文
一个路过的医生:专访北马参赛者杨达文。一个路过的医生:专访北马参赛者杨达文。

  “对不起,我尽力了。”

  以3小时27分完赛北京马拉松后,杨达文在跑群里发了寥寥几个字。跑友们以为他在为没能刷新自己的最好成绩而遗憾,直到有人在网上发现了他为一位突然倒地的跑者进行人工呼吸的视频,才知道这几个字是一个医生的喟叹。

  “我是带着郁闷跑完了全程,”杨达文说。根据他的回忆,当时已经跑过了38公里,发现有一位跑者躺在地上,有另外一个跑者和一名志愿者在抢救。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骨科医生,杨达文丝毫没有犹豫便上前帮助抢救。他和另外一位学过急救的跑者轮流对倒地的跑者做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直到组委会的医疗团队赶来。

  其实,在倒地后马上得到施救,这位跑者已足够幸运,但作为医生的杨达文,深知这样情况的凶险。

  “我知道这种猝死救活的成功率不高,死亡率很高,所以我后面心情不是很好,很郁闷,”他说。好在这位跑者在经过及时救治后,已经脱离危险。

  朋友们也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杨达文,他才如释重负。杨达文希望跑友们能学习简单的心肺复苏知识。“花费的时间不多,可能一辈子用不上,如果真用上了却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看,这次是非常明显的,倒地之后遇到了有急救知识的跑友,已经是很及时了。救护车无论怎么多也不可能在几十秒之内到现场,发生这件事情,如果有跑友有技术,马上急救,在黄金时间做这些事情就会减少一些(死亡率),”杨达文说。

  然而,在救完人后跑还是不跑,也引发了不少人的争论。有人甚至质疑,作为医生,杨达文应该以救人为重,为什么还要继续跑步。

  “医学上面讲,术业有专攻。我对于志愿者来说是专业的,但对于组委会的急救人员,我是不专业的。他们比我专业,我会很放心(把倒地跑者)交给他们。我心情不好是因为这个抢救成功率真的不高,如果组委会的人来了还不是专业医生,我肯定不会走,”杨达文说得足够实在。

  职业是医生,爱好马拉松——但跑在路上,做一个“医生跑者”还是做一个“路过的医生”,也纠结着从医近20年的杨达文。

  杨达文说,2013年无锡马拉松他报名参加了医疗陪跑员,2014年深圳大鹏马拉松,他又担任了医生跑者。他坦言,自己心目中和其他跑者眼中的医生跑者,是错位的。

  “如果在路上碰到抽筋、拉伤的,我认为是不需要我们去帮忙的,没有什么危险,慢慢走就可以了,”杨达文坦率地说。

  有一幕已经过去一年,杨达文仍然记忆犹新。2014年的深圳大鹏马拉松赛后,有跑友在网上发布一段抱怨的文字,说自己在跑步途中扭伤了,这时一位医生跑者经过,看了他一眼然后飞快跑开了。

  “我看了他说的情形和时间地点,觉得飞快跑掉的应该是我,”杨达文说。“当时组委会说不影响你们跑步,关键时刻出手,但普通跑者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但碰到北马这种情况,虽然我不是医生跑者,只是一个路过的医生,我也义不容辞,”杨达文说。

  因此,杨达文说自己更愿意当一个“路过的医生”——马拉松是爱好,救死扶伤是天职。

  作为一个医生,杨达文在北马的“壮举”显得那么不凡,但作为一个马拉松爱好者,他的故事和经历又和千万跑者何其相似。

  像很多跑友一样,3年前的杨达文,还是一个体重超过200斤的“大胖子”,开始跑步是因为要控制“三高”。

  像很多跑友一样,作为医院的骨干医生,杨达文工作上的忙碌超乎很多人的想象。他在20日跑完北京马拉松后,21日下午返回广州,22日上午等待他的就是两台手术。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跑马拉松只能“见缝插针”,利用休假、和别人换班、甚至出差的时候,杨达文也要抽空用脚步丈量一下陌生的城市。

  广州、珠海、深圳、大连、贵阳、北京……杨达文对自己跑过马拉松的城市如数家珍。他说,自己下一步的目标是跑到波士顿马拉松的门槛。

  “我现在最好成绩3小时23分,今年42岁,波士顿我们这个年龄是3小时15分,今年放宽了5分钟,也要3小时20分。我减几公斤体重,或许就可以进波士顿了,”杨达文说。

  在世界千千万万的马拉松赛中,会有数不清、甚至看不见的“路过的医生”,他们从你身边掠过,与常人无异。但当有人陷于危难,医生这两个字就重如千钧,是生命的希望。(完)

文章关键词:杨达文马拉松参赛者组委会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