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中国新闻周刊:全运会未到结束时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14:22 中国新闻周刊

  本届全运会是丑闻最多的一届,但也可能是出现转折的一届。随着2008奥运的结束,高校将会更多承担起运动员的培养职能,当这种职能转换基本完成,全运会或许会结束它的历史使命

  事实上,关于全运会是否需要取消的争论,在21年前中国重新加入奥运会时就开始了。当时,国家体育工作的重点不再是全国运动会,而是如何在奥运会上取得金牌,向全世
界展示中国的风采。

  1987年,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从那年广州举办第六届全运会开始,国家不再全部出资,而是学习洛杉矶奥运会的商业模式,大量依靠社会的资金举办全国运动会。也是从那时起,全运会更多地成了举办地的全运会--自筹资金、自负盈亏,奖金标准也由各地自行规定。

  从此,各省体育局和体育总局之间的利益目标出现分岐。这种不和谐到2000年奥运会时达到了顶峰--由于每届全运会都是在奥运会后的第二年举行,当时出现了地方队为了让队员备战全运会而不放其去国家队备战奥运的事情。

  为了保证2004雅典奥运的成绩,总局出台了一些规定,包括: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和第19届冬季奥运会上获得前3名成绩,将分别计入运动员注册的代表团的奖牌总数和总分内等,以鼓励地方队能积极在国际比赛中输送选手。

  一方面地方与国家体育发展目标出现分裂,另一方面各省金牌指标竞争日益激烈,结果兴奋剂、假赛、收买裁判等丑闻迭出,在本届

十运会更被认为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从历史上看,中国解放前就有全国性质的运动会,后因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原因中止。刚刚解放后,迫于国际环境,中国退出了奥运和除乒乓球以外所有单项国际赛事的舞台。当时毛泽东决定自1959年起,举办自己的运动会以显示实力;各省市也都把检验自己队伍的发展放在全运会上,全运会成了全国最高体育的盛典。

  如此大规模的运动会起到了凝聚民心的作用,甚至成为一个政治活动,参与者都享有很高的政治荣誉。

  全运会的政治功能自1983年第五届后,慢慢地被日渐浓厚的商业氛围冲淡。全运会开始学习奥运会的模式进行商业运作,上海、广州举办第八、第九届全运会时,商业气息已经相当浓厚--这时的全运会目标除了检验各地体育发展状况以外,同时也成为展示举办地的经济政绩的舞台。

  2001年广州举办第九届全运会,先后组建了包括10个部门的赛区组委会办公室、集资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新建场馆5个,总投资额为18亿元,维修项目46个,项目经费由区(县级市)政府解决。

  而今年,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李一宁称,在筹备十运会的4年间,江苏全省各地投入100亿元资金新建或改建了132个体育场馆,增加了400个省级编制。

  此次南京举办的全运会不但是第一届通过竞标取得举办权的城市,也被认为是北京奥运的一次预演。事实上,江苏省前后共投入约4000亿元进行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地铁、道路、及体育场馆建设。

  不少参加比赛报道的记者都注意到,十运会的奥运预演味道十足。组委会在细节上下了不少工夫,比如,给每个记者发了很多小东西,其中一个叫"警民联系卡",发生意外可以马上通过上面很多的值班电话联系;凭记者证可以免费乘坐公共交通;记者还享受到主办者提供的点心、茶鸡蛋等。而体育场馆建在离市中心比较偏远的河西,重新开发了一个新区,并开通了地铁,将当地的

房地产和经济带动起来……整个比赛期间,城市里小摊贩照样在街上摆摊,阳台上依然晾着被褥,娱乐业照常开放,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任何干扰。

  南京市长蒋宏坤将筹备十运会的四年间给南京市带来的变化概括为四个"前所未有":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前所未有";城市建设的力度"前所未有"(几年间共投入建设资金1150亿元);城市管理力度"前所未有";城市文明程度"前所未有"。

  然而,十运会的本质还是体育,同已经迅速与市场接轨的运作模式相比,体育本身变化的进程远远滞后于它适应市场的速度。

  本届全运会争议最大的是双计分制、协议计分和运动员交流制。自1995年的第三届城运会开始,为促进各省市运动员流通而制定的新规定--运动员交流制,给高水平项目集中的地区运动员带来了更多比赛机会,但也给一个地区的该项目发展带来短视行为。第八届全运会上,运动员流动人数约为800人,第九届2000人,约占全部参赛人数的1/4,这届十运会,仅江苏就和全国70%的省市进行了运动员交流合作。这样交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省里增添奖牌。这个十届全运会过程中最大的改革措施,演变成了各地方队增金添银的最有利工具。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说,十运会因为与北京奥运相邻,各队变得尤为重视,也使这届全运会成为各队压力最大的一届。这大约也是这届全运会"负面新闻"特别多的一个刺激因素。

  虽然,本届全运会是丑闻最多的一届,但也可能是出现转折的一届。随着2008奥运和体育市场进一步成熟,以及最重要的教育体制与训练体制相结合的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发展,高校将会更多取代省体工队和业余体校承担起基础运动员的培养职能,当这种职能转换基本完成,教练员成功过渡到高校的时候,全运会或将结束它的历史使命。(感谢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和北京奥组委主新闻处处长徐济成对本文提供帮助)(本刊记者/丁尘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50,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