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体坛周报》:天才怎样练废的--评张效瑞转会尴尬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2月04日10:11 体坛周报
《体坛周报》:天才怎样练废的--评张效瑞转会尴尬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在五、六年前甚至更早,此人尚在弱冠之年时,其名头就已响彻大江南北,俨然是中国足球技术、灵性一派的代言人。但也就过了这么几年,从1999年奥运会九强赛后,张效瑞即淡出了中国足球的中心舞台。现在再提起他的名字竟让人有些生分,那张脸盘,那个身影也显出了与实际年龄不太相称的苍老。

  1996年底,在一场默契球中,拥有精兵强将却受制于小农意识的戚务生,所指挥的
中国队被日本人相马直树一脚有意无意的撩射险些踢出了亚洲杯。这么不明不白的失败引起国内舆论大哗,有关方面不得不下令,远在巴西留学的健力宝中青队提前回国万里勤王。哺一亮相,“四小天鹅”的翩翩舞姿便震撼了无数球迷的心灵。人们惊诧,在亚洲杯及奥运会预选赛上表现得如此窝囊的中国足球,居然还有这么一支充满技术韵味和阳刚朝气的青年近卫军。

  健力宝队以李金羽突前,李铁、隋东亮双后腰殿后,张效瑞居中,四子呈三叉戟状分布,挺起了全队的脊梁。其中尤以踢前腰的张效瑞最为引人注目,轻巧的带球突破、灵动的跑位扯动,以及种种匪夷所思的即兴发挥,其技术和风格为几十年的中国足坛所罕见。就个人的球性和悟性而言,张效瑞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对技术型球员的一般定义。

  遗憾的是,技术奇才张效瑞生不逢时。在中国足协“三从一大”、12分钟跑测试等“魔鬼政策”的导向下,经过高丰文、徐根宝和戚务生三位注重力量、拼抢和防守的“宗师”持续十多年的修正运动,以苏永舜、曾雪麟为代表的崇尚技术、提倡个性的流派早已失去了主流地位,甲A赛场上充斥着人高马大的“搅屎棍”,秦国荣、彭伟国等技术尖子一个个饮恨国家队,等待张效瑞的自然也不会是阳光道。在这股浩大的反技术洪流中,他成为一个另类,进而沦为鸡肋,直至一个牺牲品。

  “四小天鹅”中星路最成功的是人称跑不死的李铁,连后来替补进队的李玮峰,也凭借身体优势和顽强作风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技术意识上佳的隋东亮日趋平庸,张效瑞结局最惨。在霍顿治下的国奥队,张成为标准鸡肋,霍师傅不可能看不出张效瑞的天赋,可惜他从来不是一名根据球员特点设计战术的教练,在他严谨到刻板的战术体系里没有张的位置。关键是,张效瑞是一名天然前腰,其身体条件和技术风格只适合踢前腰,但很不幸,英国人是平行站位理论的忠实信徒。

  很难说一定是因为没有重用张效瑞才导致国奥队兵败九强赛,霍师傅的问题不光在用人上,否则也不至于后来在全兴、浦东和绿城又屡战屡败。但从中国足协的角度看,选择这种传统理念和打法的英国教练担任一支在巴西留学了近5个年头的技术型球队主帅,实在是乱弹琴,是对中国足球,也是对张效瑞这批健力宝骄子的不负责任。

  张效瑞的悲剧是双重的,不仅是没有赶上年维泗时代技术足球的春天,还在于单纯的他偏偏又生活在土政策繁多、潜规则盛行的中国足坛。像中国足坛很多技术型球员一样,张效瑞自身也存在诸多缺陷,身体单薄、作风偏软、生性慵懒、知识贫乏等。这样的球员,一旦生存环境不良,很容易夭折。

  在四小天鹅时期,面对铺天盖地的赞扬乃至阿谀奉承,张效瑞自视过高,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在“我就是这种风格”的豪言中忽略了自己的短板,而一个木桶的容量恰恰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长时期打不上主力,张效瑞难免浮躁,在身体状况、竞技状态都很一般的情况下,竟然听信经纪人的怂恿,赶时髦留洋了。

  留洋一场游戏一场梦,回国后就更没有位置了,不得已走上了转会榜,却又赶上了中国足球冰河期。在紧缩银根的大背景下,没有俱乐部会为一名体能欠佳又已几年没打比赛的过气球星提供一份象样的合同。于是,天津球迷不得不直面这样的伤感时分:在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近10年来天津足球两大标志性人物张效瑞和于根伟同时淡出球场。

  (周文渊)

  《体坛周报》网站3月1日全面改版,请登陆体坛网www.titansports.cn



 

评论】【体育沙龙】【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