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国企输给了国企,还是市场征服了市场?
在山西队终于又改回“山西队”这件事情上,因为错愕,所以茫然,因为折腾,所以纷乱。反正,北控在无尽喧嚣间,以半年净赚3000万的结果完成一圈“吃进吐出”,可以给这桩交易提供顺理成章的理由,但大多数人只怕不相信这是惟一的理由。若纯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事情,这桩纠葛也许就不曾存在。
大概能想象到,必定还是山西方面展现出的决心和力量,促使北控选择了“物归原主”,尽管在法律层面上,这支球队其实早已百分百属于他们。当然,其中隐约能读出的是,不仅仅是山西球迷需要这支球队,也不仅仅是山西省体育主管部门要留住这支球队,恐怕包括整个三晋大地都不接受失去这支球队,这几股力量汇聚起来,才能够让根本不差钱、很想玩篮球的北控接受“回购”。所以,球队作为资源,一直都在那里,格局则早不是区区一支球队。
恰恰,事态最终的发展所至,至少是时下我们直面的体育产业大环境之充分彰显。有市场价格,也有市场冲动,有行政约束,更有行政推力,所以一支需要打着引号的职业球队,做任何决定就必须将这些混合着的因素考虑周全。最简单不过,山西方面固然里最大限度地借助了行政之力,可若没有汾酒集团掏出来那1.8亿元,“回购”不知从何谈起。这年头,能爽快拿出这么多钱玩篮球、本身又对篮球有兴趣的国企不多。捎带着,多一句嘴,曾经热情高涨的北控方面要总结的一点,也是没那么吃透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
那么,这最后算是各取所需了吗?得看你怎么算账。山西队终于又是属于山西的球队了,失而复得的东西往往还能换来更加强烈的珍惜,可想必也会有人盘算着这趟埋单,当初可能1亿出头就买下的球队,就这么没真正出走一天、陡然溢价至少数千万?北控方面像是买股票一样赚了3000万,兴许还获得了其他层面的收益,他们又将面临怎样的自我形象修复任务?
不排除有双赢的成分,也注定无法避免夹杂着双输。肯定有球员憧憬过移师北京的崭新生活,如今不见挪窝后的心理调整能到位吗?不再是球队所有人的王兴江仍将参与球队管理,可他当初出售球队时并没有选择如今的新东家,球队新赛季以怎样一种方式运转又要接受考验。经历过这场怪诞剧的山西队,新赛季距离季后赛有多远?
真运气不好,你还真不好断定,怪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