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伦敦奥运见证国人心态变迁

2012年12月29日11:53  大众网-齐鲁晚报 微博

  本报记者 李志刚 实习生 韩朝阳

  曾几何时,奥运会对于国人来说,就是体育的全部。付出一切争金牌,也是运动员的全部。当经历了北京奥运会上勇夺51金、高居金牌榜首的辉煌后,到了2012伦敦奥运会之时,中国民众的金牌观已悄然发生变化。

  伦敦奥运会已不仅仅是强者辉煌的舞台,中国人学会了包容弱者、接受失败。在一些项目上,即便金牌旁落,舆论也有了多元化的思维角度。别再往脸上贴“金”了,或许,这种收获远胜于几枚奥运金牌。

  举重运动员吴景彪[微博]失金后当众痛哭,事后又发微博“谢罪”,大部分网友跟帖反问:“何错之有?”初出茅庐的周俊,因为过于紧张试举失败,一家媒体加以调侃之后,引来了大家的抨击,主动公开道歉。不知不觉间,中国夏季奥运会金牌超过了200枚,民调大多在感慨成绩的得来不易,并没有沾沾自喜。

  刘翔曾经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2004雅典奥运会后,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刘翔几近成“神”,必须仰视;2008北京奥运会刘翔退赛,一时间则是千夫所指;2012伦敦奥运会,刘翔选择用“单脚跳”的方式结束自己的此次奥运征程,事后,不少人质疑刘翔是在演戏,但与四年前相比,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把所有的责任都压给刘翔,而是冷静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严格得近乎残酷的体育模式和畸形的“金牌至上”观念。刘翔的老乡、来自上海的游泳运动员陆滢[微博],甚至对中国的运动员管理机制进行了抨击,在“体制内”发出了独具个性的声音。

  与刘翔类似,中国游泳运动员孙杨虽然在伦敦奥运会中获得了男子400米自由泳和男子1500米自由泳的金牌,创造了新的历史,但是国人没有再像八年之前疯狂热捧刘翔一样,将所有的荣誉无条件地加到孙杨身上。大家已经认识到奥运金牌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是多么巨大,孙杨单是过去一个奥运周期的训练经费就将近1000万元人民币,“金牌的价值真有那么大吗?”很多人开始进行这样的思考。

  用奥运金牌来振奋民族信心和体现国力,这样的时代中国确实经历过。现在回过头看,这并不可笑,那是历史的必然过程。但如今,我们早已走过那个阶段,渐渐转为对竞技的欣赏、对精神的赞扬、对失误的宽容以及对健身的追求。

  事实上,中国体育发展方向已经具备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的现实可能,政府和公众对如何发展体育运动的思路也已日渐趋同。与此同时,更多人开始反思不计成本的金牌生产方式,以及以成绩论英雄的体育价值观。改革现有发展模式、让体育回归大众的呼声日渐高涨,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中国人的金牌观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中国体育摆脱数字崇拜的民意基础已然形成。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