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说中的球王李惠堂,到容国团、庄则栋等世界冠军,中国体育史上从不缺乏明星人物。但他们真正以偶像形象出现,则要从改革开放之后电视逐渐普及的岁月算起。从李宁、聂卫平(微博)、郎平(微博)再到如今的姚明、孙杨(微博)、李娜(微博),这些偶像在不同时期的境遇和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整个社会所经历的变化。 最适合进行跨时代对比的一组人物,应该非朱建华和刘翔莫属。同样来自上海,同样在男子田径项目上取得了令整个亚洲骄傲的突破,身边也同样拥有一位堪比父亲的恩师。至于他们整个职业生涯的运行轨迹,也存在不少只能用镜像来形容的巧合。
1984年6月,朱建华在西德以2米39创造个人最好成绩,同时也再次打破世界纪录。两个月之后,他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仅仅收获铜牌。2012年6月,刘翔在美国跑出12秒87,同样创造了个人最佳战绩,只是由于超风速而未被算作世界纪录。两个月之后,他在伦敦奥运会上未能通过小组赛。这种在备受期待背景下的失败经历,导致他们在失败之后所面临的舆论环境也类似,同样充满争议。
虽然存在这么多相似之处,但两人引发争议的内容却截然不同。朱建华在洛杉矶的失败,被归咎于心理素质不过关,外界认为他过分依赖胡鸿飞的指导,当年甚至曾有《对朱建华在奥运会比赛中失利的心理分析》这样的专业体育论文。至于刘翔在北京和伦敦的先后退赛,尽管被认为存在着商业利益的猜测,但更多的声音是给予理解和宽慰。
朱建华所处的那个年代,个人意志很难得到展现,他在洛杉矶所感受到的紧张与无助,与其说是对于胡鸿飞的依赖,不如说突然失去了自我的存在感。至于刘翔,则身处体育高度商业化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为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但也背负了太多可资商家炒作的题材,导致个人形象与商业符号之间的分野变得模糊。
朱建华和刘翔的这种区别,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体育偶像在中国的尴尬境地。对于朱建华,人们多年之后逐渐淡忘了有关心理素质的探讨,只记得中国跳高在他之后早已远离曾经达到的高度。在刘翔身上,也可能出现相仿的情况,或许只有时间才能逐渐冲淡名利的层层包装,让人重新以一名运动员的标准来评判刘翔。
·方正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