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新
欧洲杯诞生了一个冷笑话:小组赛最后一轮英格兰、乌克兰“两兰”相争,必有一伤。试问为什么裁判要黑东道主乌克兰而不是英格兰?答:谁让他们叫“乌”克兰!
被裁判黑是足球圈一个永恒的话题,但世界大赛狂黑东道主世上罕见。有道是“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短”,东道主费心尽力搞比赛,赛事主办方包括裁判吃喝拉撒全在人家地盘,怎么不得买人家个面子?另外东道主能否走得更远,直接关系到赛事收入的真金白银,所以常见东道主黑别人的,极少东道主被黑的——— 当然像2002年世界杯东道主韩国连黑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诸多强队,这么“黑”的黑马也太离谱了。
有道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人捣糨糊。在赛场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错判、误判、漏判。所以在各个竞技项目中引进高科技解决错判的呼声近年来愈发高涨,像网球从2006年开始使用“挑战鹰眼”技术,从而基本解决了球速在上百公里时差之毫厘的判罚争议。
至于足球领域,可采用的高科技手段就更多,比如早就开始测试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球门线技术”,分别是在足球中植入芯片利用感应技术定位、在球门上安装微距镜头来解决破门得分是否真实有效的问题。对于可以上天入地,日渐昌明的现代科学来说,这远算不上难以攻克的课题。
真正的问题是对待问题的态度。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对于引进电子裁判一直持消极态度,欧洲足联主席普拉蒂尼更是极力反对一切电子裁判进入足球比赛,他认定:使用人工裁判已足以解决足球场上的问题和争议。2009—2010赛季欧联杯上,欧足联开始在顶级赛事增加两名底线裁判。底线裁判需要负责的就两个活,一方面帮助主裁判观察禁区内的犯规,最重要的还是第一时间对进球是否有效做出判断。相比主裁判和助理裁判,底线裁判的工作比较轻松,但拿的钱比助理裁判一分不少,因此被调侃为“站在那里吹风的人”,“基本啥事不用干,在最好的位置看最顶级的比赛,比赛结束还能第一个冲上去要球衣,闷了就用耳麦跟哥们聊天……”但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在本届欧洲杯乌克兰和英格兰的比赛中,近在咫尺、观察角度极佳的底线裁判沃德硬是对乌克兰一个整体明显越过球门线的球被英格兰从球网中救出无动于衷,导致2012欧洲杯迄今为止最大误判的产生,这也给坚持人治、拒绝电子裁判的欧足联一记重重的耳光。
国际足联和欧足联坚持足球场上“人治”的理由有很多,比如技术问题、成本问题、效率问题。的确,在现阶段,电子裁判尚无法全面取代真人版裁判,但这并不等同于电子裁判无用武之地。电脑也无法完全取代人脑,但没能人否认电脑在现代社会中起到的作用。电子裁判如何使用和想不想使用电子裁判完全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在某些领域,电子裁判很难取代人工裁判;但在某些领域,人工裁判可能永远达不到电子裁判的准确性——— 比如球门线技术。2010世界杯最大的冤案是英格兰兰帕德的一个进球被德国队(微博)从球门线里面救出而被判无效;仅过了两年,在引进了底线裁判后,2012欧洲杯最大的冤案又如出一辙,从而证明:在进球与否的难题上,人治不是最终解决方案。
关于裁判问题,布拉特先生曾有过一句名言:误判也是足球的一部分。坦白地说这是一个很有勇气却没有底线的宣言。按这个逻辑,是不是某天法官也可堂而皇之地说“冤假错案也是法律的一部分”?如果按照布拉特这一说法,国际足联大旗“fairplay(公平竞赛)”岂不是改成“somefairplay(部分公正)才更准确?
足球场上的“人治”有一万个理由:技术、成本、效率……但“法治”只有一个理由:公正。其实除了所有的借口外,还有一个最重要也最难启齿的原因在于:人治就意味着存在可操纵空间,电子裁判六亲不认,管你是国际足联还是“非法(FIFA)协会”,谁说了也不行。无论国际足联还是欧足联,用电子裁判取代人工裁判,就意味着要让渡手中的权力。
足球场上人工裁判向电子裁判让渡权力,如同在人治社会中建设法治社会的努力。虽然完美的法治是不存在的,但法治的不完美绝不是人治的借口。如果要人治,足球社会就没法治——— 当然我们的社会也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