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镜宇(微博) 据媒体报道,曾于1995年代表青岛夺得全国城运会男子吊环冠军的孙旭光退役之后生活艰辛,很长时间里只能四处打零工。继张尚武(微博)之后,退役体操运动员的话题再次引起媒体的关注。
令人欣喜的是,孙旭光不是张尚武。尽管工作不稳定、收入不丰厚,可他自立自强的精神令人尊敬。与此同时,专业体制下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缺失、体操项目的畸形发展依然引人深思。
如果说很多人对于张尚武的遭遇感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话,这后半段的评价显然无法放到孙旭光身上。2006年,孙旭光从山东省体操队退役时领取了自主择业补助13万元,从此告别了无比熟悉的体操“伊甸园”和不愁吃喝的专业体制,进入了须为衣食日日奋斗的真实社会。因为长期的专业训练导致学业荒废,孙旭光自知文化素质不高,只能四处打零工,卸货工、餐馆服务员、健身教练、电脑城的杂工……时至今日,能够给人做电脑维修和相关服务工作已经算是比较轻松的了。
尽管孙旭光和张尚武的个人努力及对生活的态度不尽相同,他们的遭遇又有相似之处:专业体制下学业的荒废让他们退役后缺乏足够的谋生技能,而未能扎扎实实完成义务教育让他们进入社会时举步维艰,而这样的窘困绝非13万元的自主择业费或者或多或少的经济补偿所能解决。人生重要阶段落下的重要课程,想“补课”谈何容易?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对现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然而,在专业体制下,在类似体校这样的“独立王国”中,保证青少年足够的文化学习时间和强度显然是一种奢望。体育回归教育,体育少年与普通学校的重新融合,才是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的真正方向。
孙旭光和张尚武的窘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体操项目在中国的畸形发展造成的。跟很多运动项目一样,体操不仅具有竞技属性,更能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是一项适合广大青少年的运动。然而,长期以来项目管理者始终把眼光盯在金牌上,未能充分开发这个项目的教育功能呢、社会功能和市场价值。时至今日,人们对“体操队外无人玩体操”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正因如此,像孙旭光、张尚武这样的运动员,离开了专业体制就如鱼儿离水,一无所依——他们在专业体制内掌握的唯一技能,进入社会之后毫无用武之地。
孙旭光说:“13万元看起来不是个小数,但如果在13万元和成为体操教练或类似的工作之间选择,我绝不可能选13万元。”这样的道理,并不深奥。
时代在发展,体育也在发展。2008年已经远去,随着普通百姓金牌情节、奥运情结的淡化,体育项目依靠向国家“卖金牌”为生的时代终将结束,市场会作出残酷的选择。
体育体育,育人为本。本末倒置,又何以为继?(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