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比·查尔顿是一个充满矛盾,却又超乎矛盾的个体。
他21岁时,经历了一次震惊世界的足球空难。在1958年的慕尼黑空难中,阿特是难得的幸存者。此后半个多世纪,他都是英国足球乃至世界足球广为追捧的偶像人物。他是世界上最知名的足球明星之一,但他自己说,他每一天都生活在慕尼黑空难的记忆中。
在立场分明、球迷俱乐部忠诚度远高于地区代表队忠诚度的英国,博比o查尔顿是一个文化奇迹。因为在这个内里热衷自省的国度里,几乎所有偶像都会遭受怀疑,唯有博比不受这种日愈强烈的文化部落主义局囿。他是曼联(微博)俱乐部董事,整个球员职业生涯在此度过,短暂执教生涯之后,职业轨迹又回到曼联,然而其他俱乐部球迷,却很少因为他的红魔痕迹而敌视他。他是英格兰队世界杯冠军核心,而其他国家球迷,也似乎从未由此对他产生敌对。
在春天的曼彻斯特,我有幸和央视摄制组一道,拜见博比o查尔顿爵士。他已经75岁,仍然自己开车,仍然活跃在各个不同的社会领域里。这次约谈,并没有严格的话题指向,拍摄背景是伦敦2012奥运前瞻的英国足球专题。和查尔顿对话,聊足球往事,几乎不用做什么准备。
走进老特拉福德的包厢,爵士比我们更早达到,精神矍铄,腰背挺直。唯一的老态,是他的双手略微有些颤抖,不过提笔签名的时候,字迹依旧流畅清晰。博比还记得2005年随曼联访京时,和我在嘉里中心的长谈。在那里,他见到了宿茂臻和吴崇文两位昔日的中国学生。宿茂臻得到了博比很多帮助,一直走在职业足球道路上,吴崇文的经历,让博比诸多感慨——在曼联受训一年,吴的才华被广为看好,但回国之后,只在当年的广东宏远踢了一两年,就因伤淡出,早早退役,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海关公务员。
“今年夏天我们还会去中国,”见面不久,博比就告诉我说。“应该是七月下旬吧,在上海比赛……中国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1999年三冠王之后,我们就去过上海,当时比赛的火爆场景我记忆犹新,希望今年夏天的中国行同样美好。”
这条消息让我有些诧异。业内传闻中,虽然有过曼联和拜仁(微博)慕尼黑会在上海作赛一场的说法,但是曼联和拜仁官方都没有声明。以曼联高度商业化运营的规矩,没有俱乐部正式通告,这样的重要商业赛事消息,是不宜对外发布的。但博比毫不犹豫就说了出来,还不断表达着他对中国行的向往。我在想,如果格雷泽兄弟,或者曼联CEO吉尔知道了,会有怎样的反应?美国资本对曼联的控制,是这几年不少红魔球迷抗议的原因,博比也因为和俱乐部资方走得太近,拉大了和球迷的距离。甚至有球迷抱怨说,查尔顿和弗格森,其实应该站在球迷这边挑战唯利是图的美国投资人。对于这样的敏感话题,博比永远都是三缄其口。
这是一个职业化偶像的标志性行为方式:永远政治正确,永远不偏不倚。永远和蔼可亲,却又永远在无形中拒人于千里。奔驰在足球场上时,查尔顿是一个力拔山兮的重炮射手;球场之外,他是一个完美得让人略感乏味的谦谦绅士。当一辈子偶像,是否都得如此?
我没法问这样直指人心的问题,在这样的长辈名宿面前,哪怕提问和得到的回答都是司空见惯的陈词滥调,也容不得我顶着新闻媒体的高帽而直言犯忌。
博比也没有一以贯之地用外交辞令敷衍我。例如他坦率表明,他根本不看好英格兰队这个夏天欧洲杯的前景,他也对奥运会不太感兴趣。
一场空难,定义了博比·查尔顿这样一个足球偶像,也定义了和足球相关的一代人。遥看偶像,如同神祗,高迈绝俗。走近偶像,却会发现偶像身上都有着的一层无法消除的孤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