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采访上海青年男、女排球队,记者多次联系球队,但主管部门主任却是一再推却,认为年轻队伍正面临严峻挑战,并没有自得自满的资本。
多年来,上海排球一直引以为傲,联赛中男排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十冠王”,女排重新跻身决赛,连取佳绩。为何主管部门仍感危机重重?居安思危,担忧的是上海排球的明天,思考的是这一优势项目该怎样传承。
赢得“十冠王”荣誉的男排小伙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沈琼、汤淼、何炯、王之腾、崔晓栋等一批优秀球员,是当年扎实的业余训练涌现的本土选手。那么,今天的年轻队员、后备选手中,能否承担起“十一冠王”乃至更多的为国争光任务?
此间一位排球老专家,花了5个月时间在基层体校督训。说起调研结果,感觉是喜忧参半,不容乐观。
喜的是,有市北高级中学钱粮钢优秀教练员工作室的训练模式,为上海排球输送了大批好苗子。有李国君排球学校驻扎进才中学,注重体教结合取得的办学成果。
担忧的是,一是打排球的人口太少了。和全国排坛存在一样难题,如今参加业余训练的运动员人数有萎缩现象,人才短缺,导致选材窘迫,让人眼前一亮的选手凤毛麟角。二是应试教育影响,不少学校训练出勤率不高,训练时间难以保证。三是只重视眼前成绩,基本功训练不扎实,没有把后备人才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没有后备人才,我们排球靠什么冲出亚洲,在世界赛场、在奥运会拿成绩?
排球的明天在于今天,欣喜的是上海的体教结合工作迎来了新起点和契机。目前,有关部门正将“体教结合”深化成“体教融合”,以保障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但愿排球的明天会更好。(本报记者平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