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那会,墙上挂着不少红奖状,这些奖状都这样写着:“某某某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被评为优秀三好学生……”由此可见,体育与教育原本是一家,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体育和教育开始分家了。这一分,就分出问题来了。
这些年来,体育明星们闹出了不少丑闻,这其中不少与缺少德育有关。像此前的“王濛事件”、“张尚武(微博)事件”,无论教练有何错误,一个运动员至少应该知道尊重教练,而不是去辱骂甚至是殴打教练。但这就是现在体育圈的现状:冠军大于一切,却忽视了对运动员基本道德的教育。一个连最基本的道德都不能遵守的人,如何指望他们能够成就大事?
在体育圏内采访多年,还有另外一个话题始终绕不开,就是退役运动员的出路。近年来,世界冠军当搓澡工、冠军街头乞讨之类的报道不绝于耳。许多人提出政府应该给予这些运动员一定的帮助,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要想治本,就必须从运动员的教育着手,在智育上下功夫,从一开始就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一技之能的人,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一个与社会脱节的纯粹运动员——首先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其次才是一个合格的运动员,这才是正确的思维模式。
缺少了德育和智育,体育界培养出了不少与社会脱节的运动员;而脱离了体育,教育界也呈现出不少问题。
“但闻朝夕读书声,不见操场健身郎。”在书包越来越重的同时,学生中的“小胖墩”、“豆芽菜”、“眼镜娃”也越来越多。一项最新数据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质10多年来持续下降,现状堪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体育活动不足是主要因素。
在学校中,体育课可有可无这种现象并不是今天才有,其实已经存在了很多年。要想根除这种现象,光是要求学校恢复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最为关键的是,要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实体育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作用不只是强身健体,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开发智力,提高心理素质,影响是终生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体育才能真正地回到学校——与体育圈一样,教育圈同样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现代社会,不需要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匹夫,也不需要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需要的是一个身心都健康的社会人。要做到这一点,体育和教育就必须联起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