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羊城晚报:“体育纳入高考”的建议不可行

  “我国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重,力量却越来越小……”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大会发言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表示,如今学生的体质比20年前的学生差了一大截,为此他建议,在现行升学考试制度下,应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把体育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并与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同等分值。(3月12日《中国青年报》)

  青少年体质状况堪忧,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毋庸赘言。笔者赞同杨桦委员“增加体育课比重”的建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体育纳入升学考试科目———虽然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但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依然不能伤害其接受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的权利。打个比方:虽然政府鼓励并支持人们发家致富,但是,对于因各种原因陷入贫困的人口,政府不能丢下不管,更不能剥夺他们的公民权利。

  与智力考试不同,体育考试考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应该看到,有些学生虽然身体很好,但就是跳不高、跑不快;还有些学生天生体质较差,体弱多病。这些都不是他们的错,如果因此影响他们上高中、上大学,显然失之公平与合理。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考体检标准逐步放宽,高考录取对于有生理缺陷考生的限制越来越少,与此同时,高考对于考生年龄的限制逐步放开。这些变化其实包含着一种深刻的公共服务理念:高等教育是公共资源,年龄较大的公民、体质较差乃至身体有残疾的考生同样可以分享,教育资源应具有最大程度的“普惠性”,这也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最重要内涵,那么,一个考生身体素质再差,哪怕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依然有权利接受高等教育,享受这一项公共服务。

  但凡社会上、学生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便有人呼吁将相关教育纳入课堂、纳入高考。殊不知,高考只是一种智力测试,它无法承载太多的功能。事实上,正因为我们对高考寄予了太多期望,赋予其太多功能,才让高考不堪重负,进而让中小学生不堪重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中小学生体质堪忧,并不是因为体育没有被纳入高考,而是因为被纳入高考的其他东西太多。

  体育对于中小学生确实是一个好东西,但并不是所有好东西都得进入高考。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关键要在体育之外下工夫。如果学生平时的课业负担不是那么繁重,如果各个学校都有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如果学校的体育课不是经常被挤占,那么学生们自然会有更多兴趣、时间和机会参加体育锻炼。“体育进高考”难免又将成为一门应试科目,或者,它相当于一项面向体质较好考生的高考加分,对很多考生不公平,而且可操作性不强,恐怕并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可行思路。(浦江潮)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